■安徽合肥 高奥 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与数量上均居首位。据清宫档案记载,光绪初年就大量烧制官窑瓷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有的官窑瓷器,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大有中兴之势。 此时官窑器中有“吉祥如意”款的西式餐具,还有承袭前朝形制的仿青铜器式样瓷制豆、簋等祭器,以及署“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款的牡丹吸杯等,造型新奇。官窑款识外,除了“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或红彩款外,尤以署“大雅斋”、画面上书“天地一家春”椭圆章式篆款及署“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最为精致。 单色釉方面,霁红、霁蓝、娇黄、豆青、天蓝、瓜绿、钧红、石绿、仿官、仿哥、茶叶末、胭脂水、珊瑚红、白釉等各色釉瓷交互辉映,绚烂多姿。尤其各色釉中的仿古器、瓜绿划花云龙器、储秀宫款的娇黄和白釉器以及仿建窑白瓷器等,多见精品。下面我们来欣赏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院藏的一件光绪官窑蓝釉象耳琮式瓶(图1)。该瓶遵循传统制式,制作规矩,仿玉琮形制,呈天圆地方之形;腹部两侧贴饰双象形耳(图2),象鼻衔环,雕刻精致,意合天地矩象。整器通施霁蓝釉,釉面肥厚莹润,釉色凝重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蓝如深海,呈色较稳定。口沿、瓶棱角边缘色浅,圈足,瓶底蓝釉下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图3)。造型周正,端凝敦厚,静穆古朴。 蓝釉象耳琮式瓶自乾隆朝开始流行,以后历朝均有烧造,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因瓶谐音“平”,两侧饰象耳,故有“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是典型的清代官窑陈设器。 蓝色在古人眼里实在算不上吉祥颜色,大凡沾上蓝色还有点恐怖。在中国古代陶瓷文明之路上,蓝色出现的几近最晚,唐代之前没有丝毫蓝色的釉彩迹象。从烧造的偶然性上讲,蓝色的出现极有可能,但工匠们没有意识要开掘蓝釉产品,所以直到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才让蓝釉谨慎登场。 蓝釉入清,一切大变。作为传统陶器品种的霁蓝,名正言顺地成为天地日月四大祭器之一,霁蓝亦写作祭蓝就源于此。祭祀之器在明初朱元璋登记后就指定了规矩,《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造解。”圜丘青色即霁青色,就是通常所说蓝釉,这种霁蓝色,深邃沉着。康熙蓝釉开始分出深浅,深者为传统霁蓝釉,祭祀常用,而浅者为创新品种,色淡如晴天,故称天蓝釉。天蓝釉的影响在有清一代一直持续至清末甚至民国初年。天蓝釉在陶瓷中是一种崭新的釉色,虽同为蓝色,但与霁蓝釉相差甚远,而霁蓝釉与天蓝釉的呈色原理相同,只是程度不一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