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义庄发展迅速 明清政权更迭后,义庄岑寂长达近一个世纪。乾隆时期,新建义庄才开始零星出现,嘉庆时期逐步增加,道光年间迎来第一个高峰。咸丰年间,因兵燹频仍,义庄急剧衰落。同治年间,义庄再度复苏,清末达到第二个高峰。清人李兆洛说:义庄“自文正创之,后人慕而效之,至今而几遍天下”。 这种局面的形成,得益于两个因素。第一,清朝制定了对捐建义庄成绩突出的士绅给予奖励的措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激励作用。奖励分两种,一是对捐官者即行提拔任用;二是捐建义庄的家族报官立案后,可请旨建坊。第二,乾隆时期,清政府对义庄的保护已上升到法律高度。江苏巡抚庄有恭看到民间盗卖、盗买义田及祀产之风甚烈,有害风俗,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上书,奏请保护义庄田产,禁止义田买卖。庄氏的奏章得到乾隆皇帝的肯定,并将其纳入大清律例,颁行天下。此后凡建义庄者报官立案,政府颁给执帖,倘遇“不肖子孙私行盗卖,富室强宗谋吞受买,许即执帖首告,按例惩治”。执帖的颁布有效地遏制了权豪的侵占和族人的私吞侵隐,使得义庄惠及子孙后代的保险系数大为增加,实力雄厚的家族纷纷购田建庄,继而出现义庄快速发展的局面。 咸丰兵燹时期,新建义庄显著下降,显示出战乱对世家大族冲击力度之大。战乱结束后,虽然多数义庄遭毁,甚至地契、执帖也散佚难寻,但清政府依然给予承认,重新给帖执守。经过战乱的涤荡,义庄的保族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家族的认可。原来那些对捐建义庄还心存疑虑的士绅,此时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掀起捐建义庄的浪潮。 民国义庄走向衰熄 辛亥革命后,朝制鼎革、军阀混战使得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民国时期,虽间或有新的义庄出现,但已盛况不再。清代建立的义庄也逐步走向破败析分,宗族义庄由此走向衰熄。 民国时期,除遭受战争直接破坏外,义庄的衰败主要还是宗族衰落所致。随着建庄年代的久远,义庄族群逐渐繁衍,待济人数逐年增加,需要义庄不断扩大规模。战乱年月,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后,经济凋敝,人心浮动,增置田亩谈何容易?一遇灾荒,生活无着的族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析产典地。虽然这种做法违背庄规祖训,但一旦成为族人的共识,义庄的破产就不可避免。 义庄本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民国年间,随着交通设施进一步发展,工业品逐步侵入乡村腹地,致使家庭手工业和农村副业逐渐破产。这对以土地为经济支撑、以地租为生活来源的中小地主而言,打击是致命的。伴随着地主的没落、农民的破产,义庄的衰落已不可避免。而民国年间主佃关系日益对立,农民抗租浪潮风生水起,导致义庄租入日益减少,加速了庄裔析分庄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义庄结束其历史使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系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宗族保障与近代苏南社会研究”(1401058C)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