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船棺,为呈现古蜀文明提供实证(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记者 付鑫鑫 参加讨论

    为巴蜀文明框架提供“血肉”
    天气好时,考古队员一天能找几个墓;天气不好,几天也寻不着一个。“冬天‘刮地皮’,特别干,工地的黄沙土又细又粘,刮一次不放心,还得刮第二次,生怕有什么遗漏。”张光磊说,他还兼职摄影,去年为拍好船棺墓全景,经常爬四五米高的梯子。“家用的铝合金叉梯,两三个人在下面扶着,我一个人爬上去。遇上地不平,扶梯子的人一动,我就吓得不行……像王天佑老师那样的身材,也要爬梯子拍照呢,我得多学习。今年初,文保中心买了无人机就方便多了。”至今,张光磊仍然懊恼,清理“棺王”时,自己不在现场。
    次日清晨,王天佑领着记者上考古工地,一睹“棺王”的真容。乍暖还寒时节的春风,在开阔的工地上,呼啸而过,带来堪比冬天的凛冽寒意。
    工地约有两个足球场大,王天佑直奔中部的“棺王”。据介绍,180座墓葬中,墓圹长度不等,最长的超过8米,最短的仅1米多。从墓葬的形制、葬具、随葬品等综合分析,墓主身份存在不同的等级划分。“棺王”编号为154号,墓圹长8.2米、宽2.1米,船棺长6.3米、宽1米。
    在“棺王”旁边,地上还有一副楠木棺盖,中间是两个大窟窿。王天佑说,那是盗墓贼打穿棺盖留下的盗洞,经时久远,盗墓的年代已不可考。棺体静静地躺在2米多的土坑中,周围一圈全是青膏泥,隐隐地泛着绿光。
    王天佑说,“棺王”揭开前,他和同事们兴高采烈地杀鸡吃肉庆祝一番。“我们还讨论说,希望能出个竹简、木简之类,解读巴蜀图语;或者多出些漆木器等高等级文物呢。”
    腊八节,青白江区大雾。众人合力抬起“棺王”棺盖,棺舱内满满的都是淤土。慢慢清理发现,有精美的漆木器、青铜兵器。王天佑用手示意说:“朝北树根那端是人头枕着的地方,朝南树枝这端是人脚,青铜兵器分布在中间腰部位置。树枝部分两个半圆形的凹槽是榫口,和棺盖上的凸起两两相合,保证密封性。其他开口部分,也用青膏泥缝合,防止地下水渗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云洪说,所谓船棺就是将截成段的木头,从中间一剖为二,上三分之一做棺盖,下三分之二雕凿成独木舟形,作为葬具,装殓尸体及随葬品。船棺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在春秋战国时被巴蜀人广泛使用。秦灭巴蜀后,蜀人南迁,关中汉人入蜀,木椁墓、木棺墓逐渐兴起。西汉初期,船棺基本消亡。
    “以往,成都周边出土的船棺墓多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较少。这次,双元村墓葬中,发现不少春秋时期的文物,为巴蜀文明演进的脉络提供了更多的‘血肉’支撑。”陈云洪说,“换句话讲,以前,我们可能只是知道一个大体框架,这次发掘提供了更多内容来充实框架。”
    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有:“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后有王曰杜宇……(遂)禅位于开明……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王天佑引述道,古蜀国延续几百年,不可能只有“点到为止”的几位帝王。此次出土的青铜器涵盖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器型;从青铜器和漆木器上的纹饰推断,蜀国与楚国文化交流密切;横跨200余年的墓葬群有助于清晰呈现东周时期古蜀国的历史脉络、丧葬习俗和对外文化交流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