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素有陶都之称,提起宜兴陶器,人们总会首先联想到紫砂陶。的确,紫砂陶的影响十分广泛,在中国陶瓷制品中独树一帜,它材质稀缺,工艺独特,造型古朴,装饰雅致,功能实用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纵观历史,紫砂陶在宜兴陶瓷史上尚属小字辈,只有近千年的制作史,而宜兴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了陶器制作,有超过7000年的制陶史、3000年制瓷史。新石器时代,宜兴已有红陶、灰陶、黑陶生产,商周时期开始制作原始青瓷,六朝时期,宜兴的青瓷工艺已达到领先水平,扬州唐城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宜兴地区制作的高水准青瓷制品,宋代晚期,宜兴地区的优质瓷土消耗近于枯竭,因此转向日用陶生产,这时,紫砂陶的制作初见端倪,到明代中晚期达到成熟。与紫砂陶同步发展的还有宜兴均陶,如今,紫砂和均陶制作工艺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可以说,紫砂和宜均是汲取了前代数千年陶瓷制作的养分,才达到后来的高峰,既为皇家平民共欣赏,又能远销海外名扬世界。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件古代宜兴窑制器:白泥施釉印花罐(见图)。罐身通高10厘米,广口、直颈、鼓腹,下腹略收,平底。罐体以白泥制作,向外膨胀的罐腹表面以方格对角形式构成网状纹样,下层方格之中相间分布着荷花与梅花图案,是以事先制作的花模戳印而成。罐体薄施一层深色釉料,由于历史久远,釉层已褪去大半。这种陶质小罐属于日常用器,但比一般粗货精制了许多,首先罐的器型以泥片相接成型,十分端正规整,印花装饰也相当精心,外部修饰得十分仔细,看不出接口痕迹,釉水上得非常均匀,一直浸到罐口内部。察看罐内,可见胎体厚薄一致,腹底、肩颈、口部有接痕,手指内探触摸有明显的凹凸感。 陶器上的印纹最早是因工具制作留下痕迹,给人启发逐渐发展成有目的、有意义的装饰,提升美感,富于寓意。宜兴印纹陶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陶器印纹以几何图案为主,汉代则有弦纹、波纹、席纹、叶纹和鸟纹等。这件小罐的制作约在明代,其外观饱经沧桑或与长年埋于地下受到侵蚀有关。沙老早年去宜兴收集紫砂壶,时常碰到这种不像紫砂的陶器,被商贩当作零碎搭售,价格十分便宜,因觉其古朴可观而收于囊中。 近来有识之士提出应确立中国的陶窑体系——宜兴窑系,这类印花施釉陶罐作为宜兴窑日用陶器的一个品类,亦是宜兴陶瓷漫长发展史的一件物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