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土遗址周边植物图册》 土遗址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遗址。我国是世界上土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土遗址的构筑材料——土壤与地表生物圈息息相关。生长在土遗址本体或周边的各色植物对土遗址各种影响,一方面,植物地上部分对降低风沙、雨水和阳光对遗址的侵蚀风化。地下根系可增加土壤强度,起到加筋和锚固作用;另一方面,根系缓慢生长形成的“根劈作用”常导致遗址土体疏松,产生裂隙,甚至坍塌。同时,植物的根系分泌物滋养了土壤微生物,加速了土壤性质的改变,使土遗址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评价不同类型植物对土遗址的影响,准确评估植物与土遗址的相互关系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西北地区土遗址周边植物图册》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课题“西北地区土遗址的植物本底调查及其保护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图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宏观描述了西北地区土遗址概况和保护现状等。下篇是植物图谱,收录了生长于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土遗址本体及周边的常见植物278种(包括7变种和亚种),隶属于58科204属,附有特征描述、分布区域和800余幅植物特征图片。 汪万福、潘建斌、冯虎元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定价:150元 《新疆古代毛织品研究》 《新疆古代毛织品研究》将新疆出土距今约4000年,直到唐宋时期的毛织品置于我国古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除概述新疆各地出土的各个时代的毛织品,介绍羊毛质地和染料的科学检验结果,分析毛织品的纺捻技术和组织结构外,并对具有新疆特点的缂毛及地毯列出专章叙述,对毛织品的图案纹样进行了分类探讨。同时,将新疆古代毛织品与周边出土毛织品进行对比,阐明丝绸之路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技术和审美观的交融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此外,还论述新疆毛织品产生、发展过程,并探讨它对考古学的作用和意义。书中附有200多幅精美的插图,尤其是毛织品的实物照片,是十分难得的资料。 贾应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定价198元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举办,于2015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源起东方、大道开远、西域交融和机变新样四个单元,汇集了丝路沿线8省27家文博机构收藏的近140件(组)丝绸及其相关出土文物,通过丝路上最主要的载体——丝绸,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丝绸在中国的起源、传播以及东西方纺织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体现出丝绸之路古代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意义。由赵丰研究员领衔,中国丝绸博物馆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业人员为主组成的策展团队完成了文物保护、展品研究、展览设计等一系列工作。 《丝绸之路起源、传播与交流》图录既是本次展览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展览的延伸,由主题论文、展品图录、附录三部分构成。 《丝绸之路起源、传播与交流》,赵丰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定价:360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