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良 师文涛 清代宝云局铸造的道光通宝,不像之前铸造的雍正、乾隆、嘉庆通宝,也不像之后的咸丰、同治、光绪通宝,由于铸造地点不一,版式比较丰富,而道光通宝虽然数量也很多,但不知什么原因,版式却很少。 据《云南货币简史》记载:“宝云局道光通宝钱币直径2.6厘米,重5.1克。”而《云南历史货币》的图录中有一枚,“直径2.6厘米,厚0.15厘米,重5克。”两本书中都只有一种版式——仿部颁式。从我收藏的钱币实物来看,直径最大2.65厘米,最小的仅2.1厘米,最重的达6克左右,最轻的只有2.34克。 宝云局的道光通宝,主要有五种版式:一种是比较少见的部颁式;一种是仿部颁式;一种是大字宽云;一种是异书;一种应该是后期铸造的减重轻钱。在这五种版式中,前面三种差别不大,一眼看上去都差不多,只有后面两种差别明显。 部颁式道光通宝,直径2.57厘米,厚0.12厘米,重3.85克。仿部颁式道光通宝,直径在2.5厘米—2.65厘米之间,厚度在0.12厘米—0.27厘米之间,重量在4克—6克之间。之所以称它为“仿部颁式”,是因为它与部颁式的区别从外观上来看很小,正面文字的写法几乎一模一样,笔画粗细一样,区别仅在后面的满文“云”上,部颁式的满文“云”比较小,又短又窄,起笔就是一点,高度和內廓一样,而仿部颁式的满文“云”则比部颁式的略高一点。而重量则明显部颁式要轻一点。 “大字宽云”,该钱直径2.48厘米,厚0.1厘米,重2.46克,正面“道光通宝”四字略大,“寳”字下面两点在一条线上,平足,其他版是“八”字;背面满文“宝云”较宽,与内外廓相接。 异书道光通宝总共遇到过三枚。其中一枚缺角,直径2.55厘米,厚0.1厘米,重量在3克—3.4克之间,缺角那一枚反而是最重的。“道光通宝”四字与其他版有明显区别:道光两字较扁,略大,笔画粗细不一。最有特色的是“光”的写法,这在所有带“光”字的钱币中独树一帜,中间一竖是斜的,左边一点呈四边形,下面的“竖弯钩”与上面的一竖成一条斜线,与正常的写法不一样,不是向左弯成弧形,而是斜向右边。“寳”字为直点,整个字的竖画和“貝”的“八”比较明显,横画较细,不太明显。“通”字的方头和双点较大。背面的满文大而俊秀,满文“寳”尾较长,满文“云”的半圆较大,最后一笔较粗。这种满文的写法我个人觉得是最漂亮的,与宝云局嘉庆通宝中的一种写法差不多,也许就是借用嘉庆通宝的背范。 除以上几种外,我还有一枚比较轻、薄的道光通宝,直径2.08厘米,厚0.14厘米,重2.34克。最初我猜测可能是私铸,但根据它的文字书法及形制分析,我否定了私铸的看法。从文字来看,“道光”二字形似隶书,“通宝”二字较长,好像是“角头通”。无论是正面的汉文,还是背面的满文,都比较规整。因此应该是后期铸造的减重钱。说到减重,其实早已有之,从顺治开始就有,康熙更多,乾隆也不少。 在我收藏的宝云局道光通宝中,另有几枚我感觉较特殊的道光通宝,简介如下: 卷边:宝云局的道光通宝虽然不能与康熙、雍正、乾隆相提并论,但相对来说比后期铸造的同治、光绪要大一点,因此在与其他小钱混合流通时,久而久之,导致边缘向里面卷起,这种现象在宝泉局的康熙、乾隆通宝中也能见到。此枚道光通宝直径2.5厘米,厚0.27厘米,重6克。 红铜道光通宝:版式与大字宽云相似,但红铜的仅见。直径2.37厘米,厚0.13厘米,重2.37克。红铜的除这枚之外,我还有一枚较厚重的,直径2.7厘米,最宽处2.8厘米,厚0.19厘米,重6.65克。因为文字漫漶不清,制作不精,无法知道是哪个钱局铸造的,这种钱我见过两枚,背面的满文都看不清楚,本想买,但对方既不懂,而要价还高,只得罢了。从文字风格和背面的满文来看,我认为它是宝云局的。但它的性质有待分析,说它是官铸的吧,又太粗糙;私铸吧,又是红铜,还很厚重,不像私铸的风格。 合面钱:这枚钱是十多年前在农村买到的,此钱直径2.42厘米,厚2毫米,重7.1克。两面都是满文宝云,可惜有一条细裂。经过仔细对比,我认为应该是一枚道光通宝合面钱。 由于本人囿于一隅,所见有限,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其他藏家不断丰富,共同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