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李熊熊:明中期民窑爱莲纹瓷器演绎“君子”风采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收藏快报 李熊熊 参加讨论

    ■浙江杭州 李熊熊
    明清民窑瓷器上,莲花纹样极受宠爱,几百年间可谓花样迭出,千姿百态。我们梳理一下各种莲花纹:有些是装饰性的,比如缠枝莲、折枝莲等,画在器物上主要追求形式美,未必有特别的含义。有些是取其谐音,比如一束青莲,寓“清廉”之意;一只白鹭站在莲叶下,寓“一路连科”之意等。这种以谐音取巧的纹样虽然有中国文化特色,却比较肤浅。要说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比较精深的莲花纹,则少不了要提到这样两类:一类是与佛教净土文化有关的莲花;一类是与儒家人格文化有关的莲花。
    明代佛教有一个重要流派叫“净土宗”,它把莲花看作是西方净土世界的象征,因此在净土宗信徒的心目中,莲花有着特别神圣的地位。这一点反映到瓷器纹样中来,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净土莲花”纹。由于“净土莲花”是彼岸世界之物,其画法一般追求神奇、圣洁、规整、大气等特征,故明显带有几何图案的倾向。
    本文来说说与儒家人格文化有关的莲花纹。自北宋周敦颐作《爱莲说》,将莲花比作正人君子,中国的文人就特别地喜爱上了莲花。此后,以“爱莲”作诗入画就成了一种抒怀、明志的常见方法。瓷器以“爱莲”为主题的纹样也曾十分的流行,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明中期出现的一些品种。
    明中期瓷器上的“爱莲”纹是什么样子的呢?由于“爱莲”纹的画意源自周敦颐的《爱莲说》,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爱莲说》,才能找到识别“爱莲”纹的依据。《爱莲说》原文短小精悍:周敦颐总结的莲之可爱处,在于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寥寥数语,“君子”的特征被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出来。莲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瓷器上的“爱莲”纹应该就是按照《爱莲说》描述的莲花特征来画的,以便画出“君子”的风采!相比“净土莲花”纹,此岸世界的“爱莲”纹总体特点是生动、鲜活,有自然天成的趣味。
    图1是明代中期出现在瓷器上比较完整的“周敦颐爱莲图”。此图画面中,左侧的莲花长得高大健壮,“出淤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等特征,得到了蓄意表现。右侧应是周敦颐坐在岸边,微微扭身观赏着池中的莲花,这表现的是对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意。
    在明中期的“爱莲”纹中,全景式的“周敦颐爱莲图”并非主流,图2至图5才是出现较多的品种。它们的共性是只画莲花,省略人物;个性则是在如何表现莲花特征上有所侧重。其中,图2是强调“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种画法,整个画面无水,突出莲花根部的泥土,形成淤泥与莲花的对比。图3也是表现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但使用的是蓝地白花法,突出莲花花朵的洁净。图4是强调“濯清涟而不妖”的画法,莲花根部画的是水波,即“清涟”之意,以此显示莲花在水波上的端庄之姿。图5突出莲花细长的主干,强调的应是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由此可见,明代中期的“爱莲”纹,创意迭出,样式丰富。
    “爱莲”纹既然是表现“君子”风采的,那么这种纹样大行其道之时,必定与社会上对“君子”人格特别看重有关。明代中期之所以流行“爱莲”纹,很可能与当时以于谦为代表的君子与以石亨、曹吉祥为代表的小人之争有关。这场争执延续到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曾在民间引起极大的反响。
    从画法来看,明中期的“爱莲图”虽然略显粗糙,但表达思想似乎十分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它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莲池水波视作多余之物,尽量压缩,让人可以多角度地观赏莲花本身。这样,莲花“君子”风采的不同侧面被夸张地突显了出来,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个性之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