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诸多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中,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具有重要影响。这一问题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时期提出的。社会史论战讨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特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断限和性质、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紧密相关,引发了学者对形成这一社会特征的原因的探讨。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论争受到持续关注、历时半个多世纪,相关讨论牵涉诸如古代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农民战争等多方面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讨论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变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论争开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社会史论战的大背景下,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当时参与讨论的既有中共的资深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邓拓、何干之、陈伯达等,还有一些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其他史学家,如陶希圣、胡秋原等。 陶希圣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这一问题,他认为封建制度早已瓦解,但是他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中强调,封建势力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正是这种封建势力使得传统社会难以发展成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胡秋原在《专制主义论》中指出,专制主义是导致秦以后社会循环往复的重要因素。何干之的《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为,农村公社的孤立性与专制主义对手工业的剥削和压迫致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上这些史学家基本上是从商业资本、农村公社和专制主义等经济形态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的。 而另一些史学家则从中国社会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述。例如,陈伯达《中国社会停滞状态的基础——论“封建生产方法在中国所展开的特殊亚细亚形态”》一文认为,占有封建土地、拥有商业资本以及高利贷资本的“三位一体者”剥夺了农民的必要劳动,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导致饥荒和叛乱,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再如,邓拓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和《再论中国封建制的“停滞”问题》两篇文章中,不同意将专制主义和农村共同体视为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因素,认为应当从封建社会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力基础中寻找原因。 总体上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此时参与讨论的学者已经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来论述中国历史,但是对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原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对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十七年时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学者对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专门论述与以前相比增加了不少,而且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基本是伴随着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五朵金花”问题的研究同步进行的,所以学者论述的角度大多与封建经济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相关。 例如,范文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他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进一步指出:在封建社会里存在农业和工业这两种生产力,一方面,由于地主阶级的剥削,这种生产关系对农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推动历史发展的农民阶级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工业生产依附于封建经济之下,得不到充分发展,无法形成新的生产关系。 再如,翦伯赞在《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指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所得一部分投入土地的购买,另一部分奢侈浪费了,难以扩大再生产,这是导致封建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傅衣凌的《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一个探索》《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若干问题的商榷——附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的原因》两篇文章从社会统治形态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专制主义的政体以及地方乡族势力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社会发展停滞。徐旭生的《对我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性问题的看法》则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人才选拔制度等因素对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影响。 此外,郭晓棠的《略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性问题》一文提出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几个原因:1.封建地主的剥削;2.地主阶级掌握经济职务,因此资本主义难以发展;3.落后民族入侵破坏经济发展;4.封建领主、军阀之间的混战破坏了社会生产力;5.封建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吴大琨在《论地租与中国历史分期及封建社会的长期阻滞性问题》中指出,依靠农民贡赋生存的专制政府以及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生产公社等东方式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 相比新中国成立以前,“十七年时期”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数量颇多,学者论述也更为深入。大部分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自觉且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这一阶段的探讨略显平淡,“研究过程中各家基本上处于各自阐述己见的状态,彼此之间较少交锋和争鸣,气氛不如其他理论问题的讨论那样活跃”。 20世纪80年代后掀起讨论高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探讨出现高潮。与之前相比,在这一时期的讨论中,学者的观点有较大分歧。他们对一些概念深入细致的剖析以及对问题本身的质疑和反思使这一问题的论争变得更为复杂。 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进一步细化,对一些基本概念开始进行剖析和反思。例如,“封建化”这个概念是当时学者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一个争论焦点。刘昶的《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指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停滞是因为中国始终没有完成封建化,从而制约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刘修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性与长期延续原因》的观点与之相反,他认为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充分封建化了,才使得它长期延续。 其次,从研究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论述角度更为多样化,涉及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甚至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社会和家族组织形态等多个方面。 再次,从研究方法论来看,到了80年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种理论,有学者开始尝试以其他西方史学理论作为方法论指导。 到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这一问题本身产生质疑。例如,田昌五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质疑》中指出,不能以“长期停滞”来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再如,何兆武的《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问题——从所谓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论说起》认为,之前的学者往往以西欧社会为标准从而得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结论,而如果抛开西欧的封建模式,从整个世界来看,这一结论未必成立。这虽然引发不少学者的争论,但讨论到此也渐趋冷淡,此后学者对该问题本身的探究日益减少,逐渐转向学术史、史学史的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