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暨《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开幕式,吸引了200多媒体人和近千名早早预约先睹为快的观众。随着私印、木椟奏章和金饼墨书文字的三重铁证,围绕墓主的各种猜测尘埃落定,4百多件精品文物亮相京城,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严谨科学而又精彩的成绩单。 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勘探面积1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掘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未来,还将有持续数十年的考古和保护工作。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考古工作者先进的理念、科学的保护技术、严谨的精神和甘于寂寞的默默付出。 与社会公众普遍关心海昏侯墓究竟有哪些宝贝不同,考古工作者在5年前因为被盗而开展抢救性发掘之初,并没有急切地直奔主墓“挖宝”,而是将关注点放在这座全国罕见的大型汉墓将会为汉代列侯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难得的资料。于是,在一份科学的考古工作路线图指导下,海昏侯墓的整个发掘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耐住性子,在可控的状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面勘探、先墓园结构后主墓发掘,计划周密、目标明确,带着课题思路开展。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点考古项目,明确提出“一流的考古工作、一流的保护工程、一流的展示工程”的要求。在主墓发掘启动之初,即派出专家组,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为今后大遗址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文物保护专业力量云集于此,10余家合作单位跨学科合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成为检验和展示我国最高考古和文物保护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 针对主墓发掘可能出现的发掘对象编写具体工作方案,并做出详细预案;注重多学科的介入和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据扫描及时准确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发掘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采用全新方式对墓壁进行永久性加固,并利用数码技术对墓室进行复原,为展示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考古发掘现场与文物保护井然有序,实验室考古及时细致。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实现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成功结合,这种模式和经验对今后的考古工作无疑具有标本意义,也反映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海昏侯墓也成为考古成果及时回馈社会,惠及民众,考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成功案例。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即通过集中发布阶段性成果、关键工作节点媒体直播、电视媒体及时跟进拍摄纪录片、公开讲演、与考古工作同步在当地举办展览、进京展览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大众及时展示考古成果,让公众参与其中,更加直观地了解海昏侯墓的工作进程。发掘期间,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的领队杨军,还挤出时间先后在不同城市进行了数场面向社会大众的专题讲座,场场爆满。海昏侯考古成为自去年11月以来,牢牢占据各媒体头条位置,吸睛无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只有让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广泛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