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平遥古城南30里处,有一个边远的小村叫永城村,在永城村外,有一座元明时期的古庙清凉寺,寺里有一位守庙人叫雷思凤。从2003年起,他带着妻子和5岁的儿子,就一直默默守护着这座“两不挨、四不靠”的古老寺庙,一守就是14年,14年寺里没有丢失过一件文物。人们深情地称赞他是古城文物天地里的“保护神”。 事业面前,有一种信念叫忠诚 雷思凤出生在平遥西源祠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兄弟姐妹8人,他最小。1984年18岁参军,在天津警备区司令部警卫连当了一名战士。在军营中无论是站岗值勤,还是在炊事班烧火做饭磨豆,他都尽责履职,被上级提升为警卫班长,荣获三等功。后来又奉调到了刘公岛,当了一名海军。2000年,雷思凤转业回到家乡平遥,被分配到平遥县文物部门工作。起初,在平遥镇国寺负责安全保卫,2003年县局调他到未对社会开放的清凉寺担任专职文保员。 到岗前,雷思凤先去清凉寺转了一圈,他的心悬了起来:清凉寺位于两村交界之地,远离人烟,庙殿掩隐在四周田野庄稼之中,距离永城村内的官道足有一里多的路程;再看寺庙,外围两面的土墙,时断时连,路人进入寺庙如履平地。两厢的配殿坍塌严重,就连主殿的建筑也是破败严重,檐廊不整,砖瓦松动,尤其是主殿的山墙还裸露着天光。在这里工作、生活,吃住咋办?水源如何解决?文物安全如何保证?真是太难了。雷思凤不禁皱紧了双眉。不仅如此百废待举,陪同“踩点”的前守庙人还给他讲起了几年前寺庙遭遇盗窃的惊险往事。在一个月黑天高的晚上,有几个贼人闯进清凉寺,把这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五花大绑扔在炕上,用胶带封住嘴巴。当夜,这伙盗贼就把一通珍贵的北魏石碑、三尊胁侍菩萨佛像、一尊观音菩萨头像抢走了。末了,老人心有余悸地说:“到清凉寺工作,怕苦的人不能来,胆小的人不敢来,难上加难。”雷思凤悬着的心更吊了起来。 他和守庙老人继续转悠着。走进正殿一看,忽然眼前一亮,那颗悬着的心顿时振奋起来:只见在高高莲花须弥座上端坐的7尊明代彩塑神像,神态栩栩如生,色彩光鲜如初,又见佛像背光神屏精雕细刻,上面雕塑的佛祖“八相成道”的故事生动形象,须弥座上镶嵌的金刚力士,线条分明,张驰有度。雷思凤动心了,他没有想到这个偏僻古寺,竟保存着如此难得一见的文物珍品。之前笼罩在心中的苦呀、累呀、风险呀,一古脑儿一扫而光,当年在部队培养起来的那种忠诚于人民事业的信念油然回归。他明白了,原来领导让他这个退伍兵来驻守这个价值连城的寺庙,是对他的认可和信任。 终于,清凉寺文物的价值,文物珍品的安全,深深地激发了雷思凤守庙有责的豪情。“困难再多,风险再大,也难不倒我们退伍兵,也难不倒我们文物人!清凉寺,我雷思凤来了!” 以庙为家,有一种定力叫坚守 寂静的清凉寺,守庙人雷思凤来了。他瞒着这里的实情,把女儿安顿在岳母家里,带着妻子,带着五岁的儿子,带着行李,怀揣着以庙为家的决心来了。这不是绝情,是一缕极致的温情;这不是冲动,是一种为了文物的安全做出的无悔的选择! 清凉寺庙院外东面的破旧的老窑洞,成了雷思凤一家人的安身之所。这里墙壁是熏黑的,窑洞外的砖瓦时有跌落。窗户是纸糊的,一刮风屋里满是灰土,遇上下雨,土炕、被褥全是湿的。到了夜晚睡下,被子盖在身上冰冷冰冷的。妻子只好把幼子抱在怀中取暖,坐着等待天亮。这时她想了自己当随军家属时的风光,免不了埋怨几句。深夜巡查回来的雷思凤,爱怜地劝慰“不要紧,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为改善居住条件,雷思凤自己动手,粉刷墙壁、安装玻璃,修整地面,妻子埋怨归埋怨,但心疼丈夫,只能拉着儿子,给他端水、和泥、搬凳子,住处总算安顿了下来。 由于寺庙远离人烟,一家人用水也很困难。雷思凤想尽办法,从菜地井里把水提上来,在墙壁上打眼钻孔,插根水管把水引来,一直用到了现在。 刚来的时候,永城村条件不好,连卖肉的小摊都没有,吃的蔬菜也缺少。雷思凤边守庙边生产,把庙门外的二亩地种上了玉茭,在庙东开了一小块菜地,种些豆角、白菜、葱蒜、西红柿,玉茭供守庙的狗吃,蔬菜改善生活。一年下来,还略有剩余。当时妻子没收入,挑上担子,走一里多地,把菜卖给村民,既补贴了家用,又方便了群众,一家人享受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田园乐趣。 清凉寺地处偏僻,平时少有人来,但老鼠、蝎子、蛀虫倒是常见,老鼠、蛀虫对寺庙和文物危害不小,雷思凤经常琢磨治鼠患、堵鼠洞、治蛀虫的方法。蝎子蛰人,藏匿隐蔽、害人不浅。每天睡觉前一家人都要在炕上、被褥里仔细检查一遍,这已经成了习惯。有一次,儿子雷文翰被蝎子蛰了大腿,伤口像被烧红的针尖扎了一样生疼,雷思凤用摩托车带上儿子连夜了跑了十几里路,请土郎中用酒喷洗疗伤。妻子因为要守庙没有跟随,只能一个人在庙里干着急。 防鼠、防虫、防蝎,雷思凤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内容微不足道,防盗、防火才是这位守庙人的重头戏,“责任重于泰山”,在雷思凤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了寺庙文物的安全,他每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一是坚持早、午、晚三次巡检殿堂;二是清扫庙院;三是看书读报;四是作农活;五是喂狗溜狗。说起狗来,雷思凤话就多了起来,他把14年的守庙经验总结出“三防”,就是人防、狗防、机防。而狗防是其中最要紧的预防环节,夜里有了动静狗就叫唤,像个活的报警器。听见狗咬,他就打着手电筒在庙院四周巡视几圈,还把狗看成了陪他守庙的“战友”,他给它们起名“玲玲、豆豆、花花、壮壮”。现在寺里还养着4条狗,每个月局里会给庙里的狗发放二百元的补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平凡单调,却其乐融融。他在清凉寺以庙为家,不是一句空话。这里没有周末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他只有两天不在庙里过夜。每年春节正月初二去给丈人岳母拜年,一来一往需要两天,这还是为了安慰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而作出的“奢侈”决定。说实话,一年中离开守庙岗位仅仅只有两天,一年两年还能做到,而雷思凤竟然是坚持了14年。一年离庙两天,14年离庙仅仅28天,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这其中蕴含着多少苦辣酸辛!这不仅仅是一段平凡工作与生活的岁月更替,更彰显出一个平遥文物人的文物情怀。 文物保护,有一种情怀叫善待 十四载相伴清凉寺,十四年文物没丢失一件。这就是对守庙人雷思凤以庙为家的回报,这就是对他情注文物的褒奖。在困难面前,他和家人自己动手,任劳任怨,用对文物的挚爱去面对工作生活的挑战;在清苦中,他和家人上山守庙,以庙为家,用责任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去消融享乐和私欲的坚冰。虽然艰辛清贫填满了5000多个日夜,但善待文物的脉脉情愫让他的笑容总是那样灿烂如花。 作为守庙人,雷思凤真正做到了以庙为家。作为文物人,他没辜负上级领导的重托,心中牢记着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古建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责任重于泰山的时代使命。如今的清凉寺今非夕比,殿宇建筑整修加固,塑像文物光鲜如初。清凉寺自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16年3月,国家投入450万元,对清凉寺进行修缮。 清凉寺管理处主任王瑞感慨道:“这两年国家拨了不少款项,水泥道路、绿化带、围墙、消防器材陆续都办了不少,我们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为实现对社会开放接待四方游客而不懈努力。” 平遥县文物局的领导同志对雷思凤情寄文物保护工作,14年坚持以庙为家的事迹十分重视,认为平遥作为全国的文物大县,文物安保的任务十分艰巨。雷思凤这种以庙为家的精神,应该在全县文物战线大力倡导,使平遥的文物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全县“建设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的奋进目标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雷思凤这个守庙人,以庙为家的劲头更足了。他被县文物局任命为清凉寺管理处的副主任。妻子李翠梅与他相伴清凉寺14年,被纳入县文物局临时工编制,由县财政每月发放1000元的工资。他的一双儿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庙里的孩子”,现在女儿已毕业在西安工作,儿子三年前考上了平遥县重点中学,今年准备参加高考。14年坚守,雷思凤与文物的情缘更加深厚,打心眼里热爱着清凉寺,热爱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把自己的微信定名为“小草”。他说:“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一棵小草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