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于2013年6月5日举行了第六次读书活动,邀请本所于沛研究员导读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和复信)。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以及本所20余位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 于沛研究员从文献学、历史学和语义学三重视角对《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做了解读。首先做了文献学方面的导读。他讲,马克思主要是通过五部重要文献来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以及《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而要全面解读《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需要结合其他一些文献深入加以体会。这些文献有恩格斯的《关于俄国社会问题》、马克思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2版序言、以及恩格斯的《关于俄国社会问题跋》。 于沛研究员在做历史学方面的导读时详细介绍了这封信写作的历史背景。俄国在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后,国内就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主张俄国必须先发展资本主义、尔后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派与主张俄国能够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派,都宣称是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得出的结论。俄国革命志士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希望马克思能在俄国发展问题上阐明观点。马克思对此极为重视,在复信时先后草拟四份草稿,只将第四稿复抄作为正式的复信。关于“卡夫丁峡谷( Kafdin Valley)”的用语就出现在《复信》的初稿和第三稿。 于沛研究员还对复信中的重要段落做了具体的语义分析。他的结论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可以跨越的,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是无法跨越的;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需要条件的,就是必须有俄国革命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就复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启示,于沛研究员认为,在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甚至更高的生产力,是中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关键所在。 于沛研究员的导读引发读书会成员的兴趣,他们就“卡夫丁峡谷”的文献出处、卡夫丁峡谷的具体内涵、以及农村公社在其他社会的多样性存在等问题,同于沛研究员进行了交流。会后有读书会成员表示,结合现实问题来重读经典更能引起阅读的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