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论坛拉开帷幕,政府管理者、业内外专家以及民间热心人士齐聚一堂,从实例出发,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讨对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探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在致辞中说:“遗产在塑造‘复杂而克制’的生活之美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遗产保护任重道远,希望此次论坛活动在遗产保护领域发挥出知识传播、理念碰撞的积极作用。”也许是受到同一天进行的高考的感染,多位与会学者都谈到了教育在文化遗产事业中的重要性,而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纽带》似乎也暗合了“遗产重塑生活”这个主题。 政府管理者: 政策支持 角色转变 城市记忆是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烙印。在今天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城市记忆也在不断湮灭,城市正面临着“失忆”的危险。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以南京、常州、镇江等地的案例说明保存鲜活的城市记忆的多种方式。他认为,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核心记忆,即系统、整体、连续地保护城市中的景观环境、礼仪建筑等反映城市文化特质的文化遗产。同时还要保护城市生活记忆,即对集市、码头、街巷等具有城市生活气息的遗产类型予以保护,以体现寻常巷陌间的城市生活状态。 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尹占群则以苏州古城保护实践为例谈到了遗产保护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通过“马桶的存与废”“吴大澂故居能否开饭店”“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星云法师改建文保建筑”四个案例,阐述了文物管理者面对现实问题时应如何把握原则,辨别价值,做出科学决策。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冀涛以城市文化遗产管理者的身份提出,建立以文物登录制度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的必要性。“高效、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离不开社会资本的参与,离不开文商旅等行业的有序发展,而这一切都应当以清晰、完备、公开的文物登录为基础。广州正在探索以登录为基础的文化遗产制度走向公开市场的路径。”他说。 通过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图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了一代代故宫人为重塑博物院职能定位、重塑参观体验所作的努力,从扩大开放面积、活化藏品展览、改进参观服务,到古建筑修缮、文物清理修补、故宫学研究,再到国际文化交流、文创产品和数字故宫的研发。一阵妙语连珠的陈述令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要重塑博物馆体验非常简单,把出发点从方便管理者变为方便参观者就可以了。”单霁翔说。 在主题报告《遗产保护理念的思考》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指出,遗产保护是保护历史见证物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记忆。政府有责任公布明确的保护对象、保护级别、保护名录,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提出保护意见。当前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修复性破坏”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应当特别注意保护全过程中的学术研究和价值阐释,并以合理的使用方式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民间力量: 多方合作 不可小觑 北京史家胡同24号,原是清末高官私宅,后为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嫁妆,新中国成立后辗转变动,被用作幼儿园、小学,如今成为史家胡同博物馆。这一项目源于2009年英国查尔斯王储来访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由此成立,随即获得了中国热心企业家的资金援助和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北京市档案馆提供了大量史料,规划学者与当地居民共同设计,老北京历史学家、文保专家、专业施工队共同参与,使得建筑在改造后兼具历史性与现代性,成为一个展示胡同文化、承载社区记忆的小型博物馆。”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原首席代表、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通过介绍这个文化遗产保护的微观案例,点出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之处,即多方参与取得共赢。 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脚下的瓦厂酒店被业内认为是京郊民宿酒店项目中的典范之作,该项目创始人唐亮分享了其团队回归乡村、扎根乡村的创业过程和理念,强调了尊重乡村景观风貌,尊重当地居民的现实需求。在重塑古村落的过程中,他们坚持扎根乡村,最大限度保护长城景观,不迁出本土村民,建造活态乡村,避免大规模开发而引起自然环境破坏。在工作中,他们采取了如改造工程承包给当地的施工队,雇佣本村或周边村民并提供英语和国际礼仪培训,推广当地手工艺和特色农产品等具体措施,以就业带动乡村恢复活力。 在国内文化精品度假酒店花间堂创始人张蓓看来:“有意思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实践这一理念,她从云南丽江到江苏苏州同里,寻找文物建筑的活的灵魂,并将其融入自己所打造的“文化+旅游”产品中。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对文物建筑从仰慕到欣赏、再到身心融合的旅程。 自称“台湾大叔”的缪茗华在北京居住二十余载,创办了“本意手作”木工坊。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分享了“木工的传统与现代生活”,旨在释放每个人身体内的“匠心”,温暖自己和家人。 专家学者: 保护为先 活化利用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工业机构持续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一些工业机构已然成为文化遗产,凝聚着时代记忆,却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伯英现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国内外工业遗产案例。他认为,工业遗产较其他遗产而言是一种年轻的遗产类型,诞生时间短,影响却深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通过对工业遗产空间的再利用,注入新产业,来实现遗产价值的重塑。 古村落保护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以贵州黄岗侗寨禾仓建筑保护为例,阐述了乡村遗产保护要敢于创新探索,突破困境的观点。在罗德胤看来:“村落保护如同一支足球队,划定保护区、制定保护措施是后卫,是为了遏止破坏势头;改善基础设施和完善景观面貌是中场,为发展做准备;几个好的改造案例是前锋。只靠防守终究要输球,攻守结合才能赢得比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在《景德镇产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的报告中简要梳理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由此形成的城市格局特色,并以明清时期的“徐家窑遗址”和新中国成立后“十大瓷厂”之一“宇宙瓷厂”两个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利用项目为例,生动展示了遗产保护如何与社区活化、城市复兴有机结合,达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境界。 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霍晓卫眼中,遗产保护正呈现出越来越积极和广泛的态势,中国巨大的遗产群正在活起来,并逐步参与到城乡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量的变化会带来质的变化,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他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