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春,山东滕州薛国故城遗址东北近郊出土大批铜器,承山东省博物馆馆长郭思克之雅,得与吴镇峰、崔大镛等识读其中铸铭郳公戈一件。铭在胡上,凡两行十二字,文曰:“郳公克父,择其吉金,作其元用。”四字一句,整饬有韵。国名“郳”字,与习见之“ 兒”“ 郳”“ 倪” 等体迥异”, 其左从‘ 阜’, 右从“兒”,乃首见。海岱地区已出土齐鲁莒等土著体系铜戈、铜剑铭文常见如:齐“高子戈”(《山东金文集成》第771 页,以下仅标页码)“莒公”戈(802)、“右”戈(870)、“高阳左”戈(764、765)、“薛郭公子商微戈”(775)、“ 滕侯昃之造戈”(785)、“ 邾大司马之造戈”(794)“淳于公之御戈”(813)、“滕之丕厊公剑”(894)、“曹公子沱之造戈”(772) 等等,最少者一字、常见者三字、最多者七字,此戈刷新了以往记录。 郳国又称小邾国。王献唐《春秋春秋邾分三国考》(齐鲁书社,1982 年版第3 页) 云:“邾之先,自邾子侠受封,五世至夷父颜。当周宣王时,封其子肥于郳,为小邾。身后子夏父立,别分叔术于滥,为滥国。夏父居邾,赞续旧统,先后传二十九世,战国末页,为楚所灭。”《说文》:“邾,江夏县,从邑朱声”;“邹,鲁县,古邾国帝颛顼之后所封,从邑,刍声”。邾乃今山东老牌东夷古国,文献所记最早可上溯至五帝时代。邾国之名,《说文》作“邾”;金文大都作“鼄”。《春秋》庄公五年(前689)“郳犁来朝。”杨伯峻注:“‘郳’,《公羊》作‘倪’,‘犁’,《谷梁》作‘黎’。倪与郳,犁与黎,字均得通假。据《潜夫论·志氏姓》孔《疏》所引《世本》及杜预《氏谱赞》,郳为附庸国,其先世出于邾。邾君名颜字夷父者,有小子曰肥(《世族普》作友,今有邾友父鬲,当即此人),邾颜封之于郳......郳与小邾一地二名。郳,据顾栋高《大事表》,当在今山东滕县东六里。然据《太平寰宇记》沂州承县条,则当在今山东峄城镇西北一里。两者相距百余里,未详孰是。”今据2002 年新发现枣庄山亭东江小邾国三座西周晚期墓葬之位置,可判断墓主人封国在此不远。《左传》庄公五年:“秋,郳黎来来朝。名,未王命也。”杨伯峻注:“犁来,详《经》《注》。为附庸之国,此时犹未得周王室之命,故称名。” 西周晚期,邾于郳地新析置郳国,而此郳地原为古国。所以按检邾新建郳国之史,应溯及此前之古郳国。孙亚冰考证殷虚甲骨一期、宾组卜辞有“兒”国,且标明此兒国在商都之东(《浅论殷墟卜辞中所见东方和南方方国》载《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211 页)。早期的“兒”与后来加“邑”部作“郳”者为同一字。清代潍县陈介祺藏郳白鬲,铭文八字在口沿上:“郳白□母铸其羞鼎。”其中“郳”字从“邑”;“白”字从‘女’、从‘白’。其时代为春秋中期,应为邾国所封郳人作器。还有一件铭文为“郳右冶”铜戈,其“郳”字上缀加“竹”符,此戈应属战国晚期燕国占据郳地所铸造,可知郳为国或邑名从商代到战国,战国时期仍为地方重要城邑。 东江墓葬出土带铭文铜器数十件,收录在《小邾国遗珍》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年版,以下称引邾、郳之器,不另注者,皆见此),其中铭文为“兒(郳) 庆”所作者8 件,如:兒(郳) 庆鬲6 件,铭文均为:“兒(郳) 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郳庆盘1 件,铭文为:“兒(郳) 庆作秦妊盘,其永宝用”。郳庆匜鼎1件,铭文:“兒(郳) 庆作秦妊匜鼎,其永宝用”。 同时还出土鼄君庆或称鼄庆所铸器11 件,其中壶6件, 同铭, 且器、盖对铭:“ 鼄(邾) 君庆作秦妊礼壶,其万年眉寿永宝用”。鼄庆壶2 件,《小邾国遗珍》(100~101 页彩图) 仅谓: 鼄庆壶,有铭文。鼄庆簠2 件,同铭,且器、盖对铭,曰:“鼄庆作秦妊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鼄庆匜1件,铭文:“鼄庆作秦妊匜,其永宝用”。 由铭文内容可证,郳庆与鼄庆、鼄君庆为同一人,以其旧国之名而称“鼄庆”;以新封地名则称“郳庆”,以其祖国之封号则称“鼄(邾) 君庆”。西周春秋时期诸侯有称“王”、“ 公”、“ 侯”、“ 伯”、“ 子”、“ 男”者,而称“君”者较为少见。据《金文诂林》卷二所记:“ 番君”、“ 鄀君”、“樊君”、东江墓出土铭文“昆君”等,而这些所谓的“君”,则是诸侯国内再分封的小国头领。这与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和“平原君”,亦与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之君”同例。郳庆虽然属于新封郳国之君,但是依旧为邾国之内封君,故而自称“邾君”。由此可见郳国初封在西周晚期,当时并未得到周王朝确认,故国君尚未单独称“公”或“侯”等。文献记载郳“数因与齐尊周室,王命为‘小邾子’。”但是铭文未见“小邾子”之称谓。如前所称引《春秋》庄公五年(前689) 其称名曰“犁来”,尚未得周王之命爵故也;《春秋》庄公十五年(前679)“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或至此郳得称国名,其君或得称“公”或“侯”。 滕州新出土郳公戈时代为春秋中期,郳国之君得称“郳公”。旧所谓“五等爵制”并不严格,且随时代而变化较大。如西周早期海岱古国齐姜尚生称“公”;鲁“周公”、伯禽均生称“公”;滕国第一代国君生称“公”,其他诸侯则未见生称“公”者。西周晚期以及春秋时期诸侯大都生称“公”,春秋时期见诸金文者如:“邾公华”(37)、“邾公牼”(41)、(624)莒“公”(621、802)、“ 公”(624)、“荆公”(429)、;“鲁侯”(187)、“鲁侯”(340)、“齐侯”(212)、“齐侯”(427)、“齐侯”(430、431)、“齐侯”(669)、“ 齐侯”(679)、“ 齐侯”(706)、“ 齐侯”(716)、“ 齐侯”(726)、“ 滕侯稣”(354)、“ 滕侯昃”(429、785、786、798)、“滕侯耆”(788)、“陈侯因齐”(田氏代齐者,432、840、841、841,此一页两件)、“陈侯午”(433、434)、“薛侯”(618)、“薛侯”(658)等等。 “克父”乃郳公之名或字,未见文献。然邾国王公名称如:西周晚期“邾夷父”、“邾子夏父”、春秋早期“邾仪父”,东江墓出土“邾友父”鬲一件,与传世邾友父鬲铭文(《三代》5.36.5) 相同;旧录友父匜铭文“友父媵子匄……用鼄曹宝……其”(《集成》10236),证明作器者与邾友父为同一人。“父”乃男子之美称,郳国君名或字“克父”,亦是沿袭古俗。郳国之君于西周晚期初封称“邾君”,未能列入诸侯,春秋前期末段仍未得王命,由此郳公戈铭证之,其春秋中期得以称“郳公”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