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菲律宾正式向国际仲裁法庭提交诉状,要求法庭就所谓“中国侵犯菲律宾领土主权”问题进行仲裁。此前一天,菲方补给船强行突破中国海警拦阻,对“搁浅”在中国仁爱礁的登陆舰进行补给。这标志着菲方近年来对中国南海岛礁及海洋权益的侵占行动再进一步。在东盟同中国合作日益深化之际,作为东盟一员的菲律宾究竟有怎样的图谋和依恃,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制造和扩大事端?中国又应本着哪些原则予以回应呢? 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后,各方曾遵循《宣言》的宗旨,暂时搁置南海争议,而将重点放在增进政治互信和加强经贸合作上,不但造就了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局面,也为南海问题相关磋商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实力差距逐渐扩大,菲律宾等国开始变得急躁,认为继续搁置争议终将于己不利,因而利用各种手段,企图在中国真正成为“不可挑战的地区强国”之前尽可能多地攫取南海岛礁及海洋权益。 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大致采取四大对华攻势:一是“打悲情牌”,在各种国际场合塑造中国“恃强凌弱”、菲方一再忍让的印象,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二是抢先占领,菲律宾不仅至今仍霸占着位于中国九段线内的八处岛礁,还不断强化在仁爱礁等菲方侵占地的驻军,以制造“菲方一直对此实行有效管辖”的假象;三是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除每年同越南举办南海问题研讨会外,还不断鼓动召开有美、欧等区域外国家参加的多边会议,希望借外部势力对华施压;四是诉诸国际法律途径,坚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处理南海岛礁争议的最高准则,其中规定沿海国家“可以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实际上,菲方很清楚,自己主动放弃双边谈判协商渠道,公开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法律化,暗中偷偷抢占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在2002年《宣言》中对“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及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的承诺,也破坏了在解决争议时应 “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进行友好磋商和谈判”的共识。更有甚者,菲方明知《宣言》第一条便阐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是处理国家间争议的基本准则之一,如今却大肆鼓吹“一切都须遵循《公约》的要求”,根本不提《公约》仅规定了海洋权益的划分原则,而非领土和领海主权争议的最终解决机制。换句话说,菲方故意混淆国际法对岛礁争议与海洋权益争议的不同适用性,企图以国际法律程序代替外交协商途径,是明显的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 既然明知理屈在己,为何菲方不顾中国的警告,一再颠倒是非,怙过不悛呢?关键在于菲方决心同时进行两场“豪赌”:一是赌中国会尽量避免在崛起过程中以武力应对周边国家的挑衅,因为一旦如此,便有机会坐实中国“国强必霸”、“用权力代替国际法”等指控,将中国塑造成“国际社会的威胁”。二是赌美国作为盟国,会在关键时刻替自己撑腰。的确,出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美国在过去几年一直明持中立,却同时向菲律宾提供了上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及大量装备,此外,还积极寻求扩大美军在菲律宾的轮驻规模。此次菲方强闯仁爱礁,便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艘战舰及一艘侦察潜艇在附近海域游弋。菲律宾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当天,美国国务院也发表声明为其呐喊助威。正因如此,菲方才不惮扬言将不顾中国政府的“报复行动”,把“南海争议仲裁”进行到底。 此时,中国无论继续忍让,任菲方得寸进尺,还是予以雷霆一击,强行收回菲方侵占的岛礁,恐怕都非良策。未来十年,继续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无疑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与其直接对抗,不如采取“围而不攻”和“釜底抽薪”策略,在坚决但灵活地回应菲方挑衅的同时,加快推进同东盟其他国家的合作,令菲律宾民众深切感知本国政府决策的错误。同时,需进一步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使国际社会认清菲律宾混淆黑白、借外力谋私利的企图。总之,要避免让菲方的小动作影响到中国同东盟合作的大局,以更大的战略耐心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促使菲方放弃一意孤行的挑衅行为,重新回到和平友好协商的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