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10 日至12 日,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 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周在河北省阳原县举办。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校学生和媒体记者200 余人参加了此次文化节活动,在几天的时间里,通过石器模拟打制比赛、参加科普讲座、参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举办旧石器考古与遗产论坛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青年论坛等,增进了业内的学术交流,更将一场公众考古的盛宴带给了阳原人民,带给了公众。 石器模拟打制比赛:带你回到旧石器时代 石器模拟打制比赛是整个文化节最火爆、最吸引眼球的活动,没有之一。扮成古代酋长的高星研究员在众多河北师范大学学生扮演的“原始人”的簇拥下,宣布比赛开始。只见参赛选手们麻利地将大块黑曜石分解开来,捡取各自所需的原料,然后各成一摊,熟练而又紧张地操作起来。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十位选手是通过预赛选拔脱颖而出的,其中还有两位“巾帼英雄”,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只见他们或打或砸、时压时碾,一件件两面器、端刮器、细石叶应运而生。这些现代人制作出来的石器与教科书上的图片差别很小,几可乱真,令人赞叹。 那边厢,几位“原始人”抬来一只肥羊,立刻吸引众人的注意。只见一位“原始人”手持刚打下的黑曜石石片切割起来,只一两分钟功夫,就将偌大一只羊腿切下,又麻利地将羊腿上的肉剔得干干净净。许多围观的市民对旧石器时代能有如此锋利的工具感到惊奇。 随着比赛的进行,记者注意到,围观的群众逐渐增多,最后几乎达到“里三层外三层”的程度,以至于工作人员不得不维持秩序。精彩的比赛吸引朴实的阳原市民驻足观看,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情景。一些市民小心翼翼地捡起地上的黑曜石石片,品头论足。一位好奇心重的老大爷更是蹲在选手旁边仔细观察,向附近的学者询问。人群簇拥的比赛,成为当日阳原泥河湾广场的一大盛景。 科普讲座: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和学术前沿 如果说白天的观摩石器模拟打制比赛是给公众带来视觉乐趣的“学与玩”的话,那么接连两个晚上的公众科普讲座,则是学术大家直接将公众带入旧石器考古的神秘殿堂,让他们领略考古工作的魅力和当今学术的前沿。 这两次公众普及讲座,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带给大家的。听众的主体是阳原一中的学生,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听到如此“高端”的讲座,不失为一种幸福。 高星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全球视野下的重大学术课题——人类起源。他以《人类的起源与旧石器时代的故事》为题,将这一世界瞩目,悬而未决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高星以媒体对人类起源的误导性宣传为开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开门见山地将“多地区进化”及“连续进化附带杂交”与“走出非洲”或“替代说”的人类起源最主要的两个假说带到听众面前,并向大家介绍了近年相关方面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如西伯利亚南部三支基因差别显著的人群同时存在,及现代人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的证据,指出人类起源比以往设想的都要复杂。对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进化,高星风趣地以当今的男女差别为例,如男性的决策直接性和暴力倾向,以及女性的选择嗜好,来解释在旧石器时代的漫长进化过程中,男女的不同分工对现代人类的影响。谢飞的学术讲座则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家乡气息——阳原泥河湾的考古历程及成果。 谢飞以《我与泥河湾》为题,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加工作讲起,深情回忆了自己与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结缘,并在考古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独立带领团队开展工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泥河湾盆地大规模发现、发掘及随后的国际合作,贯穿了三十多年来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和研究经历,也伴随一代旧石器考古学人的成长历程。报告结束后,现场气氛热烈,听众及参会嘉宾向谢飞提问,希望知道他在考古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公众考古的目标和意义、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的关系等问题,谢飞一一解答。 参观博物馆和遗址:感受百万年的沧桑巨变 泥河湾博物馆坐落在阳原县中心,其基本陈列大部分围绕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现。在6 月10日文化节开幕当天,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来到博物馆,参观泥河湾遗址群丰硕的发掘成果。但是,博物馆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却是由阳原人民所组成的。这支参观大军真可谓全家出动,扶老携幼。他们或是仔细观察文物、或是认真阅读展板、或是注意聆听讲解,那股全神贯注的神情令人欣慰和鼓舞。 作为考古学人,来到阳原,自然应当到泥河湾的旧石器遗址群参观。此次文化节也不例外。6 月11日上午,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专程来到阳原县大田洼乡的小长梁遗址。参观从观看地形地貌开始,裸露的基岩、古湖的沉积和最上的黄土层,让人们感受上百万年的沧桑巨变。接着大家又来到油坊遗址,这是一处保留有剖面的考古现场。河北师范大学梅慧杰副教授为大家讲解这里的文化堆积和不同的石器工业。众人还参观了即将建成的泥河湾研究中心,现代化的设备令大家印象深刻,为国家如此加大科研投入感到高兴。 学术交流的舞台 这次旧石器时代文化节,集中了中国旧石器大部分学者,在观摩考察之余,自然要借此机会进行学术交流。此次文化节特设两场论坛:“旧石器考古与遗产论坛”和“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青年论坛”,前者由业内代表会商专业发展,就学术研究、遗产保护和公众普及等方面建言献策,并发表“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暨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周宣言”;后者由青年学者交流各自研究体会,并就某一领域集中探讨(论坛概述见6版)。 部分文字和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路达提供。 节日过后的思考 长久以来,旧石器时代考古给人以“高冷”的感觉。晦涩难懂的词汇和语句,加上缺乏吸引公众的绚烂发现,让旧石器时代考古似乎成为公众考古的难点。而此次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从公众考古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成功的。 从普及对象上看,一方面带给阳原当地人民直接的宣传和普及,不论是参观博物馆、围观石器打制比赛,还是专场的公众科普讲座。单纯从阳原人民的的“围观”热情来看,显然达到了目的,这次文化节注定会成为阳原人民心中难以抹去的一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此次活动媒体的全力参与。主办方就有媒体单位,邀请了30 余位媒体记者。记者注意到,不论是在博物馆、遗址,还是比赛现场,最忙碌穿梭往来的就是这些记者。尤其是在石器打制比赛现场,至少有三四家媒体在现场视频直播,以这种及时高效的方式,将鲜活的画面传递给比围观群众庞大得多的公众人群。这几天以关键词搜索网页,关于旧石器文化节的报道随处可见,便是媒体参与的效果。 从活动形式上看,无论是上述哪一种,都是为公众普及所精心准备的。不论是比赛场上吸引眼球的“原始人”屠羊,还是普及讲座中通俗易懂的图片文字和令人捧腹的“段子”,都是为了让公众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了解古代人类和古代文化,了解考古人的生活,哪怕是看似深奥的学术前沿,都能化坚冰为春水,流进人们心中。 中国的公众考古,要走的路还很长。听说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今后将每年选择一个遗产地或文博单位举行,我们乐见其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