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雅加达,海阔潮平,椰影婆娑,高楼摩天,气象不凡。一踏上这座赤道边上的大城,除了暑气蒸腾,还真切地感受到这片热土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 雅加达有东南亚第一大城之称,从15世纪起就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要冲,也曾是荷属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见证了西方殖民统治的兴衰。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日本人在这里留下了有形或无形的人文印记,成为这座历史名城沧桑记忆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雅加达也患上“大城市病”,最典型的就是堵车。代表团乘车驶出机场,就一头扎进缓缓蠕动的车流,一寸一寸地往前拱。各种车辆混合行驶,有摩托车、自行车、小汽车、大货车,甚至在总统府前看到驴车叮叮当当地跑过。当天,我们乘飞机从北京到雅加达用了7个小时,下午前往一处采访地,市内交通竟长达6个半小时,回到酒店已是深夜时分。 雅加达之堵,日益成为印尼全国上下关注的话题。去年,印尼交通部官员警告说,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交通问题,2014年雅加达将陷入全面瘫痪。关于政府考虑迁都的报道也不时见诸报章。正在雅加达进行投资考察的北京商人杨超惊叹:“原以为北京是‘首堵’,来到雅加达才见识了什么叫堵车!”当地司机们早已对堵车见怪不怪,练就了好性子和好身手,安之若素地在狭缝中钻行。访问期间,我们没有听到一声鸣笛,没有见到一起剐蹭事故。这很值得北京的司机们学习! 在雅加达,堵车不堵心。代表团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笑脸相迎,令人如沐春风。印尼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华人千百年来下南洋的聚居地。“南洋”与中国,从来就不缺少亲近感。在雅加达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上,高耸着一座纪念碑,碑尖是一个火炬雕塑,用纯金打造。据当地华人陈女士说,那个金顶是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送给印尼的礼物,象征着新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历史。在那个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亚非国家在印尼召开了著名的万隆会议,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中国和印尼是万隆精神的主要发起国,也是忠实的实践者。 安塔拉通讯社社长萨义夫·哈迪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代表团,并不介意我们因堵车而迟到。他身材健壮,看起来是个典型的印尼汉子,其实他也有华人血统。他的外祖母是华人,只身一人来到印尼一处村庄,嫁给他的外祖父。他说,在印尼有10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宗教和谐并存,这种局面源于印尼实行的民族和解和反歧视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行官方语言的教育,强调和培养统一的国家认同。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负责人,哈迪曾到中国参加人民日报社主办的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他说,每次去中国都能看到巨大进步。中国和印尼是全面战略伙伴,媒体交流有助于两国人民加深了解。他提议双方互派摄影记者,到对方的城市拍摄一周,然后搞一个北京和雅加达的图片展,“一定会很精彩”。 随着采访深入,我们逐渐认识了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雅加达。它远不是完美的,传统与现代、富有与贫穷在这里形成强烈反差。远眺城市天际线,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走进市井街巷,简居陋室随处可见、触目惊心。这形象地反映出印尼发展的“骄傲和烦恼”。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印尼是保持高速发展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经济增长率维持在6%左右。据世界银行报告,2013年印尼排名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强劲的发展势头,让印尼人有底气宣称:力争在2050年进入全球经济前六名。雅加达的“成长烦恼”,其实也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共性问题。有识之士指出,破解发展困局、缩小贫富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低质民主”陷阱,需要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筚路蓝缕、共同探索:一方面要自强,创新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联合,努力推动全球治理环境的改善。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临时代办刘洪洋告诉代表团,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印尼,对中国与印尼关系的重要性作出深刻阐述,强调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强化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建议在印尼引起强烈共鸣。舆论认为,新丝路将开启新机遇,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打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作“海上香料之路”,因为这条路运输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中国产的丝绸和瓷器以及印尼产的香料。那可真是一条香飘四海、扮靓世界之路!21世纪“海上丝路”的提出,更是令人充满遐想。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和印尼两国有16亿人口,只要我们两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就将汇聚起世界1/4人口的巨大力量,就可以创造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