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大学校史馆的刘静女士问我是否有时间写一篇书评,我以为是她的博士论文出版了,便立刻答复有时间。当知道是要为她和乌鲁木加甫合作翻译的张光直先生的名著《艺术、神话与祭祀》写书评,我顿时紧张踌躇起来。 张光直先生是蜚声国际、备受尊敬的著名考古学家。1950年代张先生在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师从“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学习考古学,后考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和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和副院长。中、美、欧、日、韩、澳等国的老中青几代考古学家都对他推崇备至,其学术声誉、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我自然不敢斗胆给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的著作写书评,只能谈一谈十几年来阅读此书的个人感想。 《艺术、神话与祭祀》,张光直著,刘静、乌鲁木加甫译,北京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定价28元。 视野和方法 刘静和乌鲁木加甫两位女士翻译的《艺术、神话与祭祀》(简称“刘译本”),原是张光直先生1981-1982年为哈佛大学非考古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选课程的讲稿,198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作Art, Myth, an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China。这本书是他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综合性论述。当时在绝大多数中国考古学者忙于整理基础材料和从事文化史编年研究时,张光直先生就已经着手进行综合多学科的材料、方法、理论、技术、思想去构建和讲述中国古史。作者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胸怀)使他能够在世界文明比较的框架中讲好中国故事,他深厚的中西方学术基础、驾驭多学科复杂材料的能力使这一著作非同一般,其叙述之宏大、视野之开阔、理论之先进、材料之丰富、立论之扎实、逻辑之严谨、观念之新颖、系统之完善、讲述之清晰,远非一般著作所能媲美,因此出版之后立刻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198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郭净和陈星先生的中译本《美术、神话与祭祀》(简称“郭译本”)。当时这本书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多学科的方法及新颖的观点,在仍以文化编年和区系类型研究为重心的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年轻一代的考古学者所产生的影响犹为深远。”(刘译本《导言》) 我最初接触到这本书已是在2005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讲授夏商周考古课程的老师推荐给我们。我从图书馆借到之后,捧起来便立刻被吸引进去,废寝忘食读完之后还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十几年来每有闲暇时常捧起来重新读过,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和灵感,至今仍受益无穷。我在学习过的北京大学和现在工作的山东大学也常常听到年轻学子们仍然在热烈地讨论它。从1980年代问世以来,张光直先生的这本书已经陪伴了整整三代中国考古学人,而且仍然在影响着更年轻的一代学子,这不可不谓是经过时间考验和广大读者认同的经典著作了。它的价值,正如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先生专门为刘译本所写的《导言》中所说:“经典著作是常读常新的。它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新知识、新思想,更为紧要的是贡献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新方法。”这是张先生这本书近四十年来始终受到众多学者和学生们厚爱、被一代代学人追捧、持续畅销的根本原因。 张先生自己也曾说这本书是他在超出传统的专业局限、利用多学科的方法、角度和材料来从事中国古史研究方面所做的试验中最彻底的一次。它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例。它既符合中国传统学术规范,也符合西方现代学术规范,但同时又在中、西方学术范式和研究深度上都有很大突破。这一成功的获得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奠定的中国学术基础(既包括中国传统学术也包括中国考古学)加上在西方几十年学习、工作、教学、研究的经验和所处的位置,使他既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了然于心,同时又能够拥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熟稔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模式,长期跨文化生活的体验也赋予他独特的视角和多元、宽容的胸怀,能够真正海纳百川,融汇古今中外的学问,汇聚考古、历史、艺术、神话、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智识于一身,以独特的视角和多学科融合兼容并蓄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史,真正做到了兼通中西、融汇古今。这也正是张先生个人及其著作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