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祠堂: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永杰 参加讨论

    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追溯祠堂发展历程
    “客家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历史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且稳定的汉族支系。”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对客家所作的定义。至于客家何时形成,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最迟到南宋,客家民系已经形成。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估计在全球,客家人口达到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地区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仅广东一地,客家人就有2500万左右。此外,大约600万客家人分布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远来至此的客家与当地的潮汕民系、广府民系相比,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因此,客家学界有着“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正是为了强调客家文化和华夏文明间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那么客家人津津乐道的“中原遗韵”表现在哪里?祠堂便是证明中原遗韵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星罗棋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便达上万座,这在汉族其他民系之中极为罕见。客家宗族祠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我国古代,设立宗庙、祭祀祖先本是专属于帝王贵族的特权,直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大力主张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统治者在祭祖礼制方面出现放宽倾向,才促使宗族祭祖祠堂,即宗庙在民间出现。客家民系形成之初,正当民间祠堂出现之时,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客家宗族祠堂逐步建立。
    不过,在林晓平看来,受官方政策的影响,客家祠堂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规模都有限,制度也并不完善。直至明代中期,客家祠堂的修建进入了兴盛期。据林晓平调查,在明清时期修建的祠堂数量占祠堂总数的80%以上。在清代,宗祠在客家地区已相当普遍,例如,在赣南地区,“族必有祠”,“巨家寒族,莫不有宗祠,以祀其先,旷不举者,则人以匪类摈之,报本追远之厚,庶几为吾江右之冠焉”(杨龙泉:《志草》)。20世纪中期,客家祠堂发展放缓,直到80年代以后才逐步复兴。目前,客家宗族祠堂多已重修,尤其在海外华侨较多的梅州地区,侨胞归国后纷纷慷慨解囊,重修祠堂。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客家地区的祠堂,现保存较完整的仍有近万座。
    客家祠堂似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宗族的兴衰。一般来说,祠堂规模宏大、建筑气派,说明该宗族兴旺发达;相反,祠堂简陋狭小,说明该族人丁不够兴盛、财力不够雄厚。而本来很气派的祠堂变得破旧不堪,则往往是该宗族家道中衰的标志。
    祭祀祖先 兴办学校
    在传统客家村落,居民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祠往往是聚落的中心,在客家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客家宗族在祠堂祭祀祖先、讨论族中大事、兴办教育。祠堂不仅是宗族内部联系族众的纽带,还是对外展示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林晓平说。
    祭祀祖先是客家祠堂的重要功能之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肖文评表示,客家人每年定期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崇祖敬宗之情,愿得到祖先庇佑;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祭祖联络族人感情,实现宗族内部团结。
    客家祠堂用于放置祖先牌位,是宗族祭祖最重要的场所。以寿山公祠为例,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宗族祠堂,钟氏祖先的牌位分几层置于祠堂上厅的神案上,上面对祖先的名讳、生卒时间,包括做过官、中过举或得过何种荣誉,都有所标注。
    虽然各宗族祭拜的时间不太相同,但是较为普遍的是春节。谈起春节祭祖,寿山公祠宗亲理事会的钟伯言语间颇为自豪,“摆祭品的桌子从中厅排到门口,像长龙一样,祭祀过程也非常红火热闹”,“很多国外的宗亲都会回来,南洋的、美国的都有”。公祠修缮的费用也由钟氏宗亲自发筹集,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宗亲更是鼎力相助。
    办学是客家祠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历史上客家人英才辈出,这与客家人重视教育、兴办族学关系密切。高大肃穆、宽敞明亮的祠堂非常适宜作为教学场所。于是客家人利用祠堂办起了一所所家族式学校。林晓平表示,将祠堂用以兴办学校,这一做法在清末民初达到高峰。据粗略统计,曾作为教学场所的祠堂有数千座,甚至现在,仍有少量祠堂作为中小学的教学场所。例如,福建连城县庙前镇的杨氏宗祠“孔怀堂”占地面积数亩,在民国期间小有名气的“连南中学”就曾建于此。
    客家祠堂的办学宗旨明确,即通过办学提高本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光宗耀祖,提高宗族声望和地位。因此,客家人舍得花钱办族学,并尽可能聘请学问好、水平高的老师。谈到兴办族学,林晓平对记者表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家祠堂在提高客家人的人文素质、造就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