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世界史 > 治学心语 >

苏长和:承载使命,观世界以观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苏长和 参加讨论

    学术传播离不开媒介平台。自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即秉承学术为本,为国内学者提供了一个严肃、高端的讨论平台。我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这份报纸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份人文社科综合类知识报纸。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优点是为各个专业中的读者提供全面的人文社科学术动态,因此它对打破时下学科壁垒、开阔学者学科视野有很大帮助。
    报纸创刊之初,偶尔也会听到怀疑的声音,有人可能认为国际学术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报纸,因此便称这份报纸与外界不接轨。其实,不能因为国际上没有这种报纸,我们自己就不能办这样的报纸,世界上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影响力大了,就会在某个领域形成标杆作用。如今的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教育被学科划分的藩篱伤害不浅,这份报纸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读者形成“合”和全局的思维看社会现象,有很大帮助。我本人是从事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研究的,除了关注报纸国际研究版面的文章以外,也特别喜欢阅读其他学科版面的最新研究动态,这对开拓我的学术视野很有帮助。世界上万物都是相通的,“不通”是我们大脑制造或被制造出的人为边界,自己把自己锁在狭隘的格局中,观部分而难知全貌。我相信,对于其他非国际政治专业的读者,他们在阅读国际版面文章的时候的收获,与我这个国际政治专业读者阅读非国际版文章的收获,应该也是一样的。
    国际问题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重要栏目之一,过去五年发表了许多学科发展、区域和国别研究、国际热点问题深度分析的文章,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应。当今国际关系正处于急速变化当中,中国与世界关系处于卯榫相合的状态,中国还需要更多、更平衡地了解域外世界的知识。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要有自己系统、完整、独立的世界知识体系,有自己看世界和分析世界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不能一味依附于别人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看世界,那样自己的外交甚至内政都会在不自觉中走样。《中国社会科学报》一直在这方面身体力行。就我个人浅见,《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月刊”除了继续保持以往的特点之外,未来几年不妨关注以下一些问题,多做一些深度分析报道。
    第一,对世界上多样发展道路的介绍和报道。我们对多样多元多彩的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每个民族和国家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照搬别人的道路,走不远,也走不久。今天世界上出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一波较强的政治自觉和发展道路自觉运动,各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相互竞争中竞相发展,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可以说,一个更多国家以及更多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史无前例、不可阻挡地启动了,这将会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其实践探索的理论概括也会对发展政治学、发展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世界史等学科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在了解各种道路探索中鼓励各行其道,各种道路并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推动多极化世界中多样道路发展,倡导共同价值,也是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可以发挥国际感召力的地方。
    第二,对当今国际政治思潮变化的捕捉。中国人现在不缺美国人怎么看世界的知识,中国人现在最缺的是俄罗斯人、巴西人、印度人、德国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非洲人怎么看当今国际关系的变局的知识,而这已经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格局拓展的制约因素。政治思潮和发展道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应有规划地对世界上各个地区杰出的政治人物、思想家、政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中下阶层民心所向进行分析和报道。单极世界的衰落意味着各种可能方案和思潮的兴起,我们需要把握并了解当前世界以及主要国家内部的政治思潮变化。
    第三,对海外中国现象的分析和报道。通过各种方式走出去的中国公民和法人,是彰显新时期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和实践的重要学术故事题材之一。与此相伴的,是中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跟着走了出去,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分担参与国家国际业务的管理,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必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深远的变化。这类分析和报道是跨学科的,例如中国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海外中国工人的生存状况、海外资产的监管、海外权益救济、执法安全合作、跨国行政合作现状等等。
    第四,不妨组织专家就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学概念、理论和教材体系进行讨论。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引进西方(其实主要是美国)的国际关系作品,现在应该到了一个转化提升再创造的阶段,引进是个没有终点的进程,它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确立自己的教材和理论体系。美国和西欧的国际关系教材体系反映了其崛起前后看世界和分析世界的视角,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其认识、看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应该被抽象为一般原理,通过教材形成国际关系教育效应。外国在华留学生如果在中国学的还是美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和教材,这种现象应该值得我们国际关系教育工作者反思。
    最后,笔者以为《中国社会科学报》不仅要介绍、引领国内学界的动态和发展,而且应具有向世界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的使命。具体而言,可以开发在华研读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留学生资源,鼓励他们用汉语发表文章,一对传播报纸的海外影响力有帮助,二作为国家级报纸,当有意识培养将汉语作为一种国际学术语言的潜在海外学术队伍。英美在这方面的文化战略可谓一直志存长远,以几百年不移之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而成就了它们现在在国际学术对话和评价体系中的收获季节。中国要成为一个学术大国,有了国家物力的配合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要战略性地考虑在国际上推动汉语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趋势。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外交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