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监测团队 前不久,“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个“从胃到头,都非常满意”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屿之声监测团队。一个由文物保护、测绘、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遗产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们,联合鼓浪屿岛民们,一共180余人共同组建的庞大而且强大的工作团队。 国际专家没来,来了台风 每年8 至10 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都会委派专家,前往将于第二年审议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所在地考察。评估的重点是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管理状况、阐释与展示以及监测体系等。尤其是近几年,监测体系的建设是评估中最重要的对象之一。 如果说,价值源自于遗产的过去;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管理状况,表明了遗产的现状;那么监测,则指向遗产的未来。好的监测,可以预判遗产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反馈上报,高效精准地做出应对。我们要做的,是建设一个完备有效的监测体系,使鼓浪屿有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 当我们已经完成所有常规的测试后,评估专家没来,台风却来了。这次台风是鼓浪屿监测工作经历的第一次大考,它将检验我们的遗产监测工作。 世界遗产监测 到底什么是世界遗产监测? 世界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的防守体系。如果把遗产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问题比作对方球队进攻的话,一个好的防守体系,可以提前做出判断,让威胁化解在对方半场,把问题解决在禁区之外。 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遗产地建立世界遗产监测体系。我们就像足球队的防守教练一样,选择最合适的球员,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塑造最合适的防守策略,最终帮遗产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后防线。 对于鼓浪屿这支队伍而言,它的防守体系还是很难训练的。因为牵涉到的遗产太多,而且类型颇为复杂。鼓浪屿的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遗产要素单体特征、总体格局、建设控制、游客等,每一类的监测方法各有不同。好像一家足球俱乐部,引进了一个外国的顶级教练,却不知道如何让他适应我们的国内球员。 唯一的办法是磨合和苦练。不论是调研、代码编写,还是与专家、遗产地管理者、岛民们讨论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倾注了团队的心血。 鼓浪屿的人 除了面对各种各样的遗产本体和管理的问题之外,我们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 商家——说服商家使用手机App,根据多年的经验,在游客多的时候触发预警,协助旅游管理部门进行游客的分流、引导。 私人住户——用手机App 对自己房屋进行监测,将数据传回监测系统,一起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监测中来(后来,我们给这个App 起了个简约而不简单的名字,叫“监测云”)。 街道办和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成熟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对全岛开展日常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则及时上报和处理。 市场处——监测来岛上旅游的游客,随时控制游客数量。…… 还有外国友人。我们成功安装了监测设备,也解决了印度大饼店房屋漏雨的问题。 其实申遗就该这样,互利共赢。 鼓浪屿的监测工作延续了岛民共同参与和管理的理念:大家一起呵护这个家、呵护这份遗产。 我们的工作终于要完成了,等待现场评估。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迎战台风,迎接大考 台风来袭,忙碌肯定是躲不掉的。由于事前我们的台风监测数据对台风来袭已有察觉,根据制定的预警预案,已及时通知各个部门、业主、商户进行事前防护。为了迎战这场半个世纪都不遇的台风,欢乐祥和的“中秋节”已然被对“莫兰蒂”台风的恐惧所掩盖。 台风过后,鼓浪屿岛上损失很大。但是,我们的监测设备比较顽强,除了抵御住了台风,还记录了部分非常有用的监测数据。 通过“监测云”采集到了树木倾倒、道路不通行等第一手受灾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测系统中,指导救灾工作的开展。 无人机也派上了大用场,通过采集影像监测数据,可清晰获取房屋、古树等损毁的情况,为灾后提供第一手资料。 当各部门都在忙着抢修、救灾时,监测恰恰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遗产保护和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就好像球场上对手围着我们猛攻,但防线指挥有序、阵型不乱,始终守着球门不被攻破。 我们终于顺利通过了这次大考! 踏风而来的专家 2016 年10 月16 日,经过再三改期的ICO?MOS 现场评估专家终于来了。他叫刈谷勇雅,是位日本学者。 即使经历过“莫兰蒂”台风肆虐的我们,在面对踏风而来的专家时,还是颇为紧张的。 此时,监测中心主任的声音娓娓道来…… “在全面评估鼓浪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套监测系统来辅助日常监测管理工作,共有16 大类、56 个监测项,重点监测了遗产要素单体特征、本体病害、游客量、自然环境、建设控制和社会环境等6 个方面。” …… 监测工作汇报结束后,大家都看着刈谷勇雅先生,但他一个问题也没有问,只是说:“我从胃到头都非常满意,谢谢!”最后出门的那一刻,还一个劲儿地赞叹:“一定要将这个监测工作经验带回去分享!” 如今,申遗成功,再度回想监测团队所经历的种种,回想台风里扶着墙走路的场景,回想专家评估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项工作的感受,那就是: “我们从胃到头,都非常满意!” (执笔:张玉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