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符号是设计排版界的隐形英雄。你可能并没有关注,但你不能够否认它们的重要性。通常我们会用“字形”这个词语,特指那些个头小小的印刷符号,这其中包括那些表示句子释义或者结构的标点符号;帮助你解读一段文字的字符。它们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暂停,什么时候表示疑问,什么时候又意味着激动。“它们属于声音中理性的那部分”,爱祖莲娜·卡内瓦说。 写给“字形”的情书 卡内瓦是伦敦“拒绝白色”设计工作室的两名员工之一,她和她的合伙人西本千叶一同创作并设计了一部作品,对这部作品的最佳描述是“这是一封写给字形的情书”。这本书被命名为《字形符号*》,内容有关于你可能熟悉——逗号、问号、引号,或者不那么熟悉——花型符号、手型符号的形式和历史。这对自学设计的搭档在学习平面设计基础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字形的研究。 最初,她们将字形的尺寸放大,用以研究它们的形状。很快,这对搭档意识到,这些符号非常漂亮富于美感,而且它们对整体文字的组织和增强作用超过了文字本身。“哪怕只是句号这样简单的东西”,千叶说:“你把它放得足够大,它就会突然变成一个强有力的符号。” 斜线号在中世纪广泛使用 《字形符号*》这本书涵盖了从斜线号到问叹号的所有一切。如果你和我们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问叹号,那么请看下文,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到这些历史。 “斜线号”最早出现在中世纪,当时它代表着用刀或者其他武器一样切割,用于段落分层(来源于古法语)。这样,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这个充满动感的词语是如何演变成对角线斜线。在中世纪的手稿中,对斜线号的使用非常简单粗暴,它就像今天的逗号一样,被大量使用。但现在,斜线号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如今,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替代“或者”这个词语,比如先生/女士,是/否。当然,它同样可以用来建立词语或者短语之间的连接,比如爱/恨。此外,斜线号还可以被用来替代“每”,比如千米/小时。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斜线号经常被人们称作“正斜线”,以区别于仅在计算机语言中出现的“反斜线”。 从印刷角度来说,需要注意区分斜线号和斜线分割号,斜线分割号是用来表示分数的标记,倾斜度接近45度,而斜线号更偏向于垂直方向。当然,在今天,这两者的区别已经很小了。通常情况下,一个斜线号两侧并不会留有空格,除非它代表着一行诗的结束。 标签号最早代表“1磅重” 标签号也被称为“井号”,来自于拉丁文,是1磅重的缩写。标签号在14世纪左右开始被广泛应用。当时这个符号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撇,以便于和“1”进行区分。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这个符号被电话机的发明者——贝尔实验室引入,使用它作为电话系统中串数字之间的分离。据说,贝尔实验室的负责人将这个图形的8个点和他最喜欢的运动员——奥运会选手吉姆·索普的姓氏相结合,最终创造出了今天的标签号。 之后,标签号出现在了早期的互联网,这可以追溯到1988年,“#”出现在用户网络交流的各种频道之中,比如“#东京”,指的就是讨论东京的频道。不过,进入新千年以来,标签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2007年,推特员工建议前缀组用“#”标识通道名称。这个建议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关注,但最终被技术人员所采用,也带来了标签号的春天。 广告业高管发明“问叹号” 问叹号是问号和感叹号的结合体。广告业高管马丁·史贝特在1962年将它定位为“以一种雄辩的气势,来结束一个表达激动兴奋或者怀疑的声明”。史贝特把它命名为问叹号,这一名字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疑问”和校对员术语中常用的“感叹”,当然,从英文“疑问”和“惊叹”组合而来的单词现今也仍然被一些人使用着。问叹号在诞生之初受到了追捧,这种热情持续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然而,很快失去了热度的潮流让它们重新回到了“?”和“!”。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在某些地方发现问叹号,但在更多的场合,问叹号已经被表情符号所取代。 文艺复兴时期 热衷“手型符号” 手型符号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小手”,在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这一符号被广泛运用。这种指示方向的手通常用于标识读者关注的或者有趣的文字,充当了作者在文章中的指南角色。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上第一次使用了手型符号,但这种符号的真正流行在14世纪,那些奉行人文主义的学者非常热衷于这种符号。 不过,随着印刷术的出现,手型符号逐渐失宠,让位于更加实用的“编号脚注”。如今,手型符号的运用更加稀少,而且今天的手型符号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西装的袖口,偶尔出现在某些复古标记或者广告之中,当然,它还会出现在美国邮政退还寄件人的邮票上。不过,有人认为,作为电脑光标的那只小手也算得上是某种形式的手型符号。 本文选自 “连线”网站 原文作者 爱祖莲娜·卡内瓦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编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