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的考古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学科建设近乎空白,到现在整体的考古学文化框架基本建立。从人才紧缺到现在各个研究方向都人才济济,研究成果丰硕。 然而中国考古学家们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国内,很少涉及到国外考古,国际考古事业的话语权都掌握在欧美等国家手中。近些年来,这种现象得到改善,中国的考古学家们逐渐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考古走向世界(以下按照地图的方向介绍) 1 北方 俄罗斯 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在这里曾生活着挹娄、靺鞨、勿吉、鲜卑、室韦等族群,也曾孕育了渤海王国,走出了辽、金和大清王朝。历史上古人类活动频繁的黑龙江流域,一直吸引着中俄两国学者的目光。 2015年10月,俄罗斯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中俄黑龙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以共同促进黑龙江流域的考古和历史研究。 2016年,中俄联合考古队在俄罗斯阿穆尔州乌斯季·伊万诺夫卡河口遗址发掘出了近60座墓葬,出土了石器、铁器、铜器和骨器等随葬品,后经考证,这些墓地应为唐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黑水靺鞨人墓地。 ▲黑水靺鞨人墓葬 今年7月10日至15日,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专家应俄罗斯方面邀请,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流域沿岸,对11处古遗址进行实地踏查。在这11处遗址当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3处时代不明的神秘遗迹。3处新遗迹就像是巨型的“四叶草”,很是神奇。未来将作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确定这些遗迹的用途、性质等。 ▲中俄联合考古队 蒙古国 匈奴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秦汉时期与匈奴相爱相杀,既有卫青、霍去病的勒石燕然,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也有“昭君出塞”汉匈和睦的美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匈奴逐渐成为了被尘封的历史。 由河南省组建的首支境外考古队于2017年7月19日远赴蒙古国,计划用3年时间,与蒙古国同行合作完成“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考古研究项目,联合考古调查、测绘、发掘、研究和保护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初步判断该墓葬为东汉时期的匈奴贵族墓葬。 ▲已发掘1号主墓(公元前后匈奴国王墓)出土汉代玉璧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与蒙古考古工作的第一次合作。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2005年至2015年,中蒙首次开展了联合考古行动,实施“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项目,探寻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10年的调查,已初步摸清了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为研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大量基础性资料。 ▲河南考古赴蒙古国考古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