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登郡文会馆典章》,第1页a-b,上海美华书馆1891年。 ②柏尔根:《〈文会馆志〉序》(Paul D. Bergen, Preface to Tengchow College),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广文学校印刷所民国2年刊,卷首。 ③参见柏尔根:《〈文会馆志〉序》(Paul D. Bergen, Preface to Tengchow College);《文会馆志·跋》,《文会馆志》卷首、卷尾。 ④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第19页。 ⑤费丹尼:《狄考文: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 : Forty-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a Biography),费城:威斯敏特出版社1911年版,第207页。 ⑥《美国长老会山东工作纪实(第二版,1861-1913年)》(A Record of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Work in Shantung Province, China, Second Edition, 1861-1913)[出版地及出版机构不详],第81页。 ⑦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43),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2年,第402页。 ⑧周霞:《袁世凯与山东近代化》,《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5期。 ⑨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46页。 ⑩(11)《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学制演变》,第258、248,338、387页。 (12)(13)小海亚特:《直面海外布道生涯:十九世纪山东东部三个美国传教士》(Irwin T. Hyatt, Jr.,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 Thre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9页。 (14)(18)(20)(21)费丹尼:《狄考文: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 Forty-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a Biography),第128-129、53、58、132、130页。 (15)(16)(17)(19)(22)狄乐播:《中华育英才:狄邦就烈传》(Robert McCheyne Mateer, Character-Building in China: The Life-Story of Julia Brown Mateer),纽约:佛莱明·H.雷维尔公司1912年版,第40、43、40~41、173~184页。 (23)(24)费丹尼:《狄考文: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 Forty-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a Biography), 第129、128~132页。 (25)崔华杰:《登州文会馆变迁补正资料一则》,《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 (26)小海亚特:《直面海外布道生涯:十九世纪山东东部三个美国传教士》(Irwin T. Hyatt, Jr.,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 Thre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第175页。 (27)《登州文会馆要览》(Catalogue of Tengchow College, China),上海:美华书馆1891年版,第9页。 (28)《登郡文会馆典章》,第1页a。 (29)《合会学局》(Shantung union college, A college and an empire),(按:本资料是山东轻工业学院副教授徐保安博士在华中师范大学经章开沅先生允准复制的齐鲁大学早期档案资料,出版地及出版机构不详)1906年刊行,第1页。 (30)(33)(34)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第26、27、26页。 (31)《美国长老会山东工作纪实(第2版,1861-1913)》(A Record of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Work in Shantung Province, China, Second Edition, 1861-1913),第81页。按: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之前,中文中没有与“high school”相对应的学校称呼。这里译作“高等学堂”意为“较高级别学堂”的意思,与清末新政后的“高等学堂”不是一个概念。 (32)狄乐播:《中华育英才:狄邦就烈传》(Robert McCheyne Mateer, Character-Building in China: The Life-Story of Julia Browm Mateer),第50页。 (35)《文会馆典章》,第4页a。 (36)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567、578、632、638页。 (37)《山东史志资料》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页;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2、473页。 (38)费丹尼:《狄考文: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 Forty-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a Biography),第207页。按:此时学堂已改名为“文会馆”,故译为“登州文会馆组建为大学”,直译则应为“登州男子高等学堂组建为大学”或“登州男子高级中学组建为大学”。 (39)狄乐播:《中华育英才:狄邦就烈传》(Robert McCheyne Mateer, Character-Building in China: The Life-Story of Julia Brown Mateer),第55~56页。 (40)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第26页。 (41)《美国长老会山东工作纪实》(第2版,1861-1913)(A Record of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Work in Shantung Province, China, Second Edition, 1861-1913),第81页。 (42)狄乐播:《中华育英才:狄邦就烈传》,第55~56页。按:这里的译文“文会馆”是沿用了国内中文习称,因为中文名字早就改称文会馆了。英文原文为Tengchow High School,也就是说,这时学堂在美国长老会差会本部那里是登州高等学堂,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高级中学,或比高级中学多开设了一些高等课程的学校。这说明,至少此前文会馆即使在狄考文心目中也没有真正成为大学,而只是在向建成真正大学的方向迈进。 (43)(45)(46)费丹尼:《狄考文: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 Forty-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a Biography),第146~147、128、207页。 (44)《山东基督教大学年度报告(1915)》(The Annual Register and Report of the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Shantung, China, 1915),山东基督教大学董事会,第1页。 (47)《民生周刊》2012年第21期。 (48)[美]卜舫济:《记圣约翰大学沿革》,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第426~430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50)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25~26、782~787页。 (51)许美德:《中国大学与西方学术模式》,《高等教育》(Ruth Hayhoe,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Western Academic Models, Higher Education),1989年第18卷第1期,第49~85页。按:关于圣约翰书院的创办时间一说为1879年,参见[美]卜舫济:《记圣约翰大学沿革》,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第426~430页。 (52)柏尔根:《〈文会馆志〉序》(Paul D. Bergen, Preface to Tengchow College),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卷首。 (53)(54)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第426~455、471~490页。 (55)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同学齿录卷四·文会馆毕业生”。 (56)狄乐播:《中华育英才:狄邦就烈传》(Robert McCheyne Mateer, Character-Building in China: The Life-Story of Julia Brown Mateer),第62页;詹姆斯·S.丹尼斯:《基督教差会与社会进步:国外差会社会学研究》第3卷(James S. Dennis, D. D., Christian Missions and Social Progres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Foreign Missions),纽约:弗莱明·H.雷维尔公司1906年版,第46页。 (57)王元德、刘玉峰编:《文会馆志》“同学齿录卷四·文会馆毕业生”;仲维畅:《我的祖父钟伟仪》(一)、(二)、(三),http://www.view.sdu.edu.cn/new/2010/0602/1899.html、http://www.view.sdu.edu.cn/news/news/sdrw/2010-06-02/1275443957.html、http://www.view.sdu.edu.cn/new/2010/0705/1892.html。按:仲维畅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初即随其父到北京查访其祖父在京师人之京师大学堂教习事宜,后数十年不懈搜求文会馆相关资料,他手中的《文会馆志》即是笔者赠送的复印件。前两年,仲先生还到济南,与笔者在山东大学畅谈文会馆与中国高等教育等问题,奔走呼吁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博物馆。仲先生手中保存有其祖父遗物文会馆毕业证、参与创办山东大学堂的文会馆师生合影照片等原始资料。他关于文会馆毕业生任教京师大学堂的人物和事迹,系根据其祖母口述资料和手中掌有的祖父遗物及其本人长期搜求的相关资料所得,值得信赖。 (58)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1898-19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59)《合会学局》(Shantung union college, A college and an empire),1906年刊行,第2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