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法]埃利克·奥森纳著 林盛译 鹭江出版社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是一本富于深情,却又不失现实感的作品。它的作者、法国作家埃利克·奥森纳的个人经历十分丰富。早年间,他投身政坛,供职于法国社会党,身兼经济合作部部长与外交部长顾问之职,同时还是密特朗总统极为信任的“笔杆子”。有趣的是,在政府供职期间,他出版了多部小说作品,其中的一部还斩获了“龚古尔奖”——法国文学界的权威大奖。 近年来,他的写作方向逐渐向“非虚构”转变。《一张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是他“世界化的精妙微缩”这一创作主题下的第三部作品。与前两部《棉花国之旅》和《水的未来》相似,在这部作品里,奥森纳同样以“常见之物”,引起对文明与历史的“宏大叙事”的探讨。作品如小说般优美曲折,在语言上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以作者的脚步为线索,探寻了纸在这颗星球上的“足迹”,其意义却指向关乎历史与现实的发现与启迪。以纸的发明、传播和使用,直至今天的纸张工业发展为线索,作者勾勒出一幅贯穿往昔与今日的画卷。尽管纸张对于文明的意义显而易见,但抛开记录与传播,有关纸张的种种人类经验,或许才更体现出文明间的特异与趋同。 作者对于“文明”的洞见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法国史学泰斗、“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看来,作为特性的文明,正是决定不同民族发展轨迹的根本因素,这一观点无疑也为奥森纳所认同。 在这部作品里,他从中国写起。中国人用捣碎的植物纤维——“主要是麻纤维……还有穿旧的衣服,甚至是腐烂的桃肉”发明了纸,这一发明充满创造力,是平民智慧的体现,但最终却又成了分化阶层的工具。借由丝绸之路,纸传播到了阿拉伯,随即成了极好的商品。 接下来,纸进一步扩张着自己的疆土,却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了阻碍——欧洲人一开始并不愿接纳它,因为他们有羊皮纸,更因他们同时也对这“异教的产物”心存警惕,但利益最终还是驱动了这种商品的流行。 意大利人的经营成为造纸工艺在欧洲的起点,他们的“工匠精神”为作者所捕捉,被他视为意大利文明特质的关键所在。意大利的手工作坊至今林立,这里的手工奢侈品举世闻名,但这个国家却始终与“集体性”的强盛繁荣无缘。可它仍能在种种暴力的轮番围剿下维持安定与优雅,通过“技艺”保证的“个人独立”,始终至关重要。 如果说意大利人执着于技艺,成全了个体的独立,却丧失了集体的“荣耀”,那么在纸的世界里,日本人直到今天的传承,同样体现了其文明的特质。日本著名的“越前和纸”作为“人间国宝”,直到今天仍然还在以古法技艺持续生产。在机械技术占据主导的今天,这种手工技艺的留续,似乎象征着永恒,但实际上,其内涵却是日本文明内在的、挥之不去的“毁灭情结”。“在日本,任何东西都不会长久,也没有人会为此感到惋惜。”他们会在废墟上继续创造新的事物,不惧毁灭,通过执着与专注,让瞬间成为永恒。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中“纸的前世”以纸的发明及传播作为载体,反思作者眼中人类文明的演进,以及不同文明的独特之处;而“纸的今生”则着眼于现实,书写全球化视野下的“纸与文明”。技术打破了壁垒,使得资本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流动与配置。这看似使得现代人像解除了束缚的巴比伦人,可以继续修筑他们的通天塔。但没有约束却可能成为最大约束——纸张工业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与破坏所造成的问题似乎十分棘手,但更令人忧心的,是它对文明本身的改造,甚至是摧毁。 “每次我旅行回来,都会问自己:我带回了什么珍贵的东西?我要在我的花园里种下什么?”作品结尾,作者这样说。在结束了一场“情感秩序”上迫切渴望的旅行之后,作者回到了原地,同时也发现,自己的探寻也同样回到了原点。出于对知识和经验的热爱,作者对于纸始终怀有崇敬与信仰,而昔日纸张所铺开的,是一张令人怀念且足够绚烂的文明画卷;可当时过境迁,基于纸张与其衍生物不断进步的人类文明终于连成整体,事情却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曾经让世界变得更有趣的纸,似乎正在造就一个难以预料的人类未来。而我们所能做的,却只有对这一切进行描述,以及漫无边际的想象。而这一切,又只能在另一张纸上进行。人所做的,都留在纸上,“纸的路在地面上蜿蜒”,直至延伸到无尽的远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