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关于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郭德宏

    【作者简介】郭德宏(1942年—),男,山东省昌邑市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为了适应党史教学的需要,适应党史宣传及广大读者的需要,必须不断深化党史研究。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研究党史
        1.进一步冲破传统思维和主观好恶偏见的束缚,继续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解放了思想。现在要深化党史研究,也首先要解放思想。要解放思想,就要进一步冲破传统思维和主观好恶偏见的束缚。梁启超在谈到好的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史识时曾说:要养成正确精密的观察力,除了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考察清楚,还应当“不要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得到敏妙的观察,才能完成卓越的史识”(1)。
        所谓“因袭传统的思想”即传统思维,对于党史研究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指导思想特别是“左”的指导思想;二是传统的结论和说法;三是传统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本身具有二重性,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不正确的方面;既教给人们一种观点和方法,又往往成为一种惰力甚至阻力,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束缚甚至阻碍着人们的创造和前进。所谓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就是指不要受传统思维的限制,特别是那些不正确思维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思想。
        所谓“自己的成见”,即主观的好恶和偏见,不符合理性、实际的感情和看法。每个人的经历、遭遇不同,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和材料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往往使人看问题时带有个人的感情,形成一些个人的偏见。存在个人好恶和偏见,就很难正确地进行党史研究,因此必须努力加以排除。
        解放思想已经讲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要继续强调呢?这是因为研究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强调解放思想,面对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大量被歪曲的历史事实,被搞乱的党史,需要拨乱反正,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在强调解放思想,主要是根据实践发展提出的许多新问题,研究中发现的许多新资料、得出的许多新认识,进一步冲破传统思维和个人好恶偏见的束缚,使党史研究更加实事求是,更加深入。也就是说,每个历史时期解放思想面临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研究工作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没有止境,要伴随党史研究的全过程。
        2.从时代发展的认识高度不断地推陈出新。
        我们今天研究党史,应该根据现在全党达到的认识水平,站在时代发展的认识高度,来努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经过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冲破了过去的许多框框,实行了许多原来不允许实行的东西,如原来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等等。全党的认识水平无疑比过去高多了。现在研究党史,就应该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站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党史上的许多问题。
        这样做是不是违背党的历史决议呢?我以为不能这样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和评价,是进行党史研究的重要指导。但是,当时还没有提出、更没有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对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不能不加以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议,就不能不受到很多限制。著名史学家黎澍当时就曾说:历史决议也是历史,也可以进行研究。胡乔木很赞成这句话,认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不能到此止步,应该不断前进和深化。正如胡乔木所说,历史决议并不是认识的顶点和终点,我们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继续深化。不能因为有些话决议上没有说过,就认为是违背了历史决议。如果这样,党史研究就只能停留在1981年的水平,而不能再有所前进。
        当然,站在今天全党认识的高度去研究党史,并不是说要以今天的标准去评判过去的是非,完全否定过去,在分析时还应采取历史的态度。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就既站在了今天的认识的高度,又坚持了历史的态度,分析问题时没有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胡乔木对这种态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全党的同志都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研究党史国史的同志尤其应该学习这种历史的态度”(2)。
        为了使我们的思想达到今天全党认识的高度,就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关心现实的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史研究应该以它为指导。关心现实的发展,是使自己的思想随着时代前进的重要途径。胡绳曾明确指出:“关心现实问题,关心现实的政治、经济,关心党和国家向前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对于一个党史工作者是必要的。”(3)我们不能只埋头于党史资料中,应该关心现实,注意了解现实情况,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独立思考,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体认识作用。
        从研究工作来说,研究对象即党的历史属于客体,研究者本人属于主体。因为一切研究工作都是通过研究者进行的,所以在研究党史时,除了要根据全党认识的水平,站在时代发展的认识高度,还要努力发挥研究者本人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师和党的领导人历来所倡导的,他们本身就是独立思考的典范。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科学研究。凡是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要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书和研究时大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研究党史依据的主要是各种文字材料,而文字材料同实际情况往往存在着距离,下级的报告、数字未必真实、准确,上级的决议、指示未必得到了认真地贯彻执行,已有的许多论述未必全面、客观。就是一个人,口头说的、实际做的、心里想的,也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多想一想各种材料中的记载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合乎情理,是不是有道理,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4.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历史。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过去被歪曲、篡改了的历史事实被改正了过来,党史在实事求是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党史研究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有些事情明明知道是事实也不敢如实地写。要深化党史研究,就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进行研究,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历史的真象。正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所说:研究历史要“以求真的态度,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研究它”,“如果经过反复的研究,事实的确是这样,那么不管你是什么权威的结论,传统的说法,错了的统统可以推翻,然后用新的结论去代替它”(4)。可以说,只要能做到实事求是,党史研究就能深化,写出来的东西就有新意。
        当然,解放思想,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研究,还有如何处理好同党的宣传纪律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还是那句老话:“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问题非常敏感,不能不考虑到现实政治的需要,受到现实政治的制约。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有什么动摇,一些问题一时不能说,就是不能说。当然,不能因为有这些问题一时不能说,就去说假话,甚至为了所谓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去歪曲历史事实,这在过去已有深刻的教训;也不能因为有这些事一时不能说就不去研究,否则到允许说、需要说的时候就拿不出成果,同样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
        5.充分掌握资料,用历史事实说话。
        历史研究与哲学、文学等研究不同,不是靠思辩、形象说话,而是靠事实说话。要用事实说话,就必须全面地搜集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40年代就提出:“只有掌握了更丰富的史料,才能使中国的历史在史料的总和中,显出它的大势;在史料的分析中,显出它的细节;在史料的升华中,显出它的发展法则。”(5)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党史,就要充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凡是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充分掌握、深入研究史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谈到学术新潮流时曾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之,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6)这就是说,要想参与每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新潮流,必须掌握每个时代提供的新材料,研究每个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就不能“入流”。
        要掌握丰富的史料特别是新材料,就要狠下功夫,下苦功夫,广泛地加以搜集。在没有掌握足够的史料以前,最好不要动笔,写了也最好不要马上拿出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几条别人从未引用过的、鲜为人知的史料,一本书如果没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它的价值就会大受影响,份量就会大大减轻。为了写好一篇文章、一本书,有的作者穷数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毕生的精力,通过一切渠道,想尽一切办法,广泛地搜集史料,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二、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大胆借鉴和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1.党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对于党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现在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不那么感兴趣了,甚至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无数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这一点,连一些资产阶级史学家也不否认。英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即说:“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甚至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抱有不同见解的历史学家,无一例外地交口称誉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虽然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但是,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化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唯一理论,是很难办到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历史哲学,它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7)
        但是,过去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史研究方面,确实存在公式化、教条化、片面性的毛病,有许多重要的基本原理被遗忘了。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张静如写了《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一书,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史学、社会现代化与党史学、社会进化和变革与党史学、社会意识与党史学、个人和群众与党史学等5个方面,谈了唯物史观与党史学的关系,以期把唯物史观更好地贯彻到党史学领域中,深化党史研究。除了书中谈到的5个方面,下边我再提出几个以往在研究中贯彻不够的问题:
        (1)关于历史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恩格斯也曾说:“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9)这就是说,历史的主体是人,是活生生的、追求各自目的的人。可是以往我们出版的许多党史讲义、著作,通篇是政治、经济、军事、会议、文件等,唯独很少写人,写到的时候也多是群体的人,而不是个体的人;是共性的人,而不是有个性特点的人;是上层的人,而不是作出各种贡献的一般的人。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传统史学就不一样,如纪传体中专门有人物列传,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中也写了许多活生生的人。党史著作应该继承传统史学的这个优点,写好、写活各种人物。
        (2)历史是怎样创造的?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即“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而“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0)。这就是有名的历史发展合力论。从中外各国的历史来看,虽然某些伟大人物和阶级斗争在革命斗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但最后的结果仍然体现了合力的作用。用这一理论解释历史的前进与后退、徘徊与曲折等种种复杂现象,比仅从某个人或某个方面来加以解释似乎更为合理些,特别在社会主义社会,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党史研究中也应该贯彻这一原理,注意和分析各种因素。
        (3)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历史哲学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即历史发展是有必然性的,有规律可寻的,但这种必然性是通过种种偶然性表现出来的,这些偶然性也同样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正如马克恩所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11),就会陷于宿命论。哲学是专门研究必然性的,历史则主要研究各种偶然性,然后通过种种偶然性,探寻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不能把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都看成是必然的,也不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每个事件的出现都有其原因。例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从党的历史发展来说并不是必然的,从“左”倾错误的极度发展来说又是必然的。我们研究党史,就是要找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联系,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避免不利的、有害的偶然性的发生,使我们的行动更加符合于客观的规律。
        (4)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年前,我国曾为此开展一场大讨论,形成了党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是,我们在对一些问题的评价上,并没有完全坚持这一观点,依据的是本本甚至某些定义、概念而不是实践。事实上,用实践来检验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党的领导人早就多次讲过,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常识。早在1957年7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就说:“我总是对国外同志说,请你们给十年时间,再来看我们是否正确,因为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要有时间,从实践的结果来说明。”经过“大跃进”的曲折以后,他又多次讲过这一观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毫无疑问,这也是研究党史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应该用它来检验党史上发生的一切事情,评价党史上的一切是非。
        (5)关于邓小平提出的三条标准与党史研究。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这不仅是判断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且是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历史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切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及历史事件,都应该以这三条标准加以衡量,符合的就加以肯定,不符合的就加以否定。即使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其中有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参考。这样,自然就会使党史研究深入一步。
        为了能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史研究,就必须注重学习理论,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像胡绳、龚育之、金冲及等党史专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思维。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我们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他们却能讲出一番大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有的同志往往只注重档案资料,以为谁掌握了更多的档案资料谁就是权威。其实真正的高手,是在掌握资料相同的情况下,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问题,讲出别人讲不出的道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靠理论思维。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写出思想,给人以历史的智慧,深刻的启发。
        2.大胆借鉴和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要深化党史研究,应该在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的同时,大胆借鉴和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过去,我们应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而国外采用的方法则比较多,借鉴国外的史学研究新方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下边仅介绍一些党史研究易于采用、又较为成功的研究方法:
        (1)比较史学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方法):包括对各种历史现象从时间先后上进行纵向比较,或从空间上对同一阶段的历史现象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各种历史现象的特征和异同,使认识更加深刻。这是一种古老又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可以广泛地加以运用,如对党史不同时期的某一方面,同一时期的不同部分,不同的党派、人物及事件等,都可以加以比较。
        (2)计量史学方法:即把数学计算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对历史事实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的方法。它可以使历史研究摆脱单纯的定性分析的局限,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互相补充和结合,使历史结论更加精确化。这种方法在研究经济、人口等问题时采用得较多,在分析党的队伍、领导机构的组成及其变化,计算各方面的成果等问题时,也都可以加以运用。现在有许多问题亟待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如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三年困难时期及“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各种文物、图书、财产的损失等等。
        (3)口述史学方法:即搜集口碑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的方法。根据这种方法整理出来的书,与我国现在流行的完全由别人执笔、以某人名义发表的回忆录不同,更多地保留了个人的特点和历史真实感。像唐德刚记录整理的《李宗仁回忆录》,就是这样的著作。不久前张学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几十小时、定于2002年公开的西安事变亲历记,无疑也是关于西安事变的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摆在我国党史学界面前的任务,是通过录音、录像等形式,尽快地将许多年事已高的老干部和各界重要人物的口述史料挽救下来,否则将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4)即时史学方法:即对刚刚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历史研究,美国称为瞬时史学。它不同于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的地方是:力图从历史角度即昨天与今天的联系上来进行分析,并且预测它将“立即”造成的影响和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即既顾及眼前,又考虑历史和未来,从而在作出结论和进行解释时更具有深刻性,并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我们对于新时期党史的研究,也应该采用这一方法,对历史的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并及时地写出有关的论著。
        (5)社会史学方法:即将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它注重社会结构、社会状况、社会生活、下层群众等方面,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提供了纠正历史研究准确性不足的工具和技术,深化了对历史的研究。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旧中国的社会状况,各个根据地、解放区的社会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深刻变动,某项方针政策的社会效果等等,以此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6)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态史学方法):即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最早引起西方史学家兴趣的是个性心理学,后来他们纷纷转向群体心理、社会心理的研究,并对历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各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解释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不能仅仅分析某个人的作用,还应该分析当时大多数人的社会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揭示这些历史运动发生的原因。过去,我国不提倡研究领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事实上各种著作仍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领袖人物的心理活动。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分析方法,可以使论述和分析更加深刻。
        (7)文化史学方法:即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很多历史现象的发生,如果不从文化传统、文化心理上去进行解释,就很难说得清楚,更难以揭示深层次的原因。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研究。对于历史人物,也应该从文化上加以研究。陈晋的《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从文化学的角度全面评述了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精采地展示了一代伟人的个性世界和人格境界,可以说是一本用文化学研究方法研究历史人物的成功之作。实践已经证明,从文化角度着眼,可以使研究提高一个层次,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再那么枯燥,而是兴味盎然。
        (8)政治学研究方法:即将政治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从政治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党史研究虽然主要研究的是政治史,但多是采用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没有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现已有一些学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如翁有为提交中国现代史学会1993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政治发展观初探》,就从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治体系制度化的角度,论述了毛泽东的政治发展观,使人耳目一新。对于党史研究中政治方面的课题,如政治组织、政治思想、政治运动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研究。
        (9)领导科学研究方法:即将领导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党的领导、特别是决策历史的方法。胡乔木在访美时,曾专门作过《中国领导层怎样决策》的学术讲演,我们应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如果我们这样做,肯定会受到欢迎。
        (10)长时段研究方法:这类似于纵向的宏观研究,即不是研究短时间内发生的个别历史事件,而是研究一个长时期内存在的现象。这种方法重视势态、周期、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容易对历史作出宏观的把握和深层次的分析。在进行微观研究的同时,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宏观研究,注意从长时段上对一些重要问题加以分析。
        当然,在采用这些新方法时,要根据研究内容加以选择,并且要先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透,熟练地加以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三、开阔视野,拓宽领域,选准突破点,写出新水平
        1.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
        现在,党史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还有不少空白点、薄弱点、疑难点,需要进行探索。从党史研究的内容来看,它应该包括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史,但现在对这方面重视不够,今后应该重点加以研究。从党史的各个历史时期来看,对于新时期党史的研究也很不够,体系、框架都没有形成,应该将党史研究的重点逐步向这个时期转移,重点加以研究。对这个新领域的着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了以上问题,党史研究还应分层次进行。在许多层次上,还大有研究、挖掘的余地。例如可以将中共党史分为中央史和地方史。地方党史研究是全国党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各地的同志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在这方面作出贡献。
        2.注意选取新角度,力争写出新意。
        党史上的大部分问题,以前大都被人研究过,对这类问题再加以研究,就要有新的角度。
        在这方面,外国学者的研究很有启发,他们选取的角度往往很新。例如对于抗日战争,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可是日本中国现代史学会原会长池田诚主编的《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求实出版社1989年翻译出版),却使人耳目一新。它不是一般地研究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等问题,而是着眼于广大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在发动民众过程中的作用,看后很受启发。又如党的领导,对群众的发动,我们一般只是写党提出了什么思想,召开了什么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政策,发出了什么号召,至于如何具体地进行领导,如何具体地发动群众,群众有什么态度和反映,就没有了,好像号召一发出,方针政策一制定,领导工作就完成了,群众就发动起来了,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通篇都是“文山会海”。而日本学者就很重视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构是怎么具体运作的,碰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使人觉得内容很充实,读了之后了解了许多当时的具体情况。
        对于党史,过去多从党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党的活动只是整个中国现代史内容的一部分,如果从现代中国的角度研究党史,把党史放到整个现代史的范围内加以考察,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不一样。在这方面,应该多吸取现代史研究的成果,使自己的眼界和研究范围更开阔一些。
        所谓选好角度,实际上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出好题目。要出好题目,有两点是要注意的:一是要敢于啃硬骨头,选取那些最有发展前途、最有科学价值、最有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领域、新课题;二是要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各种信息。现在有的同志知识面比较狭窄,也比较陈旧和老化,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3.改进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现在人们对党史著作不大愿看,除了对党史、对政治的兴趣下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党史著作的写作水平不高,可读性太差。因此,在深化党史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改进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改变单一的写作体例,做到体裁多式多样;二是处理好史论关系,除了专门论述、分析型的作品外,一般不要大篇大篇地发议论,以避免枯燥干巴;三要尽量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甚至借用一些文学表现手法,作一些生动细致的描写。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

    (1)《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177页。
        (2)《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3)《胡绳文集》(1979—19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3页。
        (4)《对历史科学的几点认识》,见张艳国主编:《史学家自述——我的史学观》,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374、378页。
        (5)《略论中国史研究》,重庆《学习生活》第10卷第5期,1943年5月1日出版。
        (6)《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本文原是今年3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师资班上的讲稿。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曾得到王海光、张树军等许多同志的帮助,他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转自《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04期第62-69页
     
    

责任编辑:刘悦  钟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