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胡适与司徒雷登:两个跨文化人的历史命运(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月刊》2014年1期 欧阳哲生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最近十多年来出版的专题研究司徒雷登的著作有: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林孟熹:《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邵玉铭:《传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美国(战后~1949年)对华政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沈建中:《司徒雷登与西湖》,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沈建中:《走近司徒雷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沈建中:《司徒雷登画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③④⑤《胡适全集》第29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220、219、528页。
    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275页。
    ⑦⑧《胡适全集》第29册,第301、513页。
    ⑨参见《致蔡元培》,收入《胡适书信集》上册,第454~457页。
    ⑩有关这次人事改组,参见杨翠华:《中基会对科学的赞助》(《中研院近史所专刊》65),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10月,第21页。季维龙:《胡适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收入《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209页。
    (11)《胡适全集》第31册,第315页。
    (12)《胡适全集》第32册,第5页。
    (13)《胡适全集》第40册,第276页。
    (14)胡适英文书信现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胡适纪念馆等处,仍有部分未加整理,故是否还有胡适与司徒雷登的来往书信,暂不能确定。
    (15)《胡适全集》第31册,第754页。
    (16)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17)(18)(19)(20)(21)(22)《胡适全集》第32册,第77、253、447、454、606、614页。
    (23)(27)参见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103、265页。
    (24)收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5~466页。
    (25)《致燕京新闻》,《胡适全集》第24册,第151页。
    (26)(29)(30)《胡适全集》第33册,第662、665、666~667页。
    (28)参见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114~116、261~266页。
    (31)(32)《胡适全集》第33册,第674、716页。
    (33)《胡适全集》第25册,第558页。
    (34)参见沈建中:《走近司徒雷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35)此书中译本收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36)此书有中译本,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7)此书之中译本为陈礼颂译、傅泾波校《美国华府傅氏》1982年版,香港代理为香港文史出版社。黄山书社2009年7月出版简体字版。
    (38)(39)(40)(41)参见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47、99、78~79、62页。
    (42)有关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的发展,参见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62~76页。
    (43)《胡适文集》第11册,第465页。
    (44)此电文剪报参见《胡适全集》第33册,第603~604页。
    (45)《致王世杰》(电稿),收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7~1048页。
    (46)参见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171页。
    (47)参见司徒雷登著、陈礼颂译、傅泾波校订:《司徒雷登日记》,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4、25、27、28、32、45、52页。
    (48)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第171页。原译将郑介民译成“陈治明”、唐纵译成“唐宗”,现改。
    (49)参见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页。文中所提胡适致李宗仁(1948年1月11日)和李宗仁复胡适(1948年1月14日)两信,现均保存,分别收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册,第1132页。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28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193~196页。
    (50)参见杨天石:《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
    (51)《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第911~912页。
    (52)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11页。
    (53)(54)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11、266页。
    (55)《致载泽书》,收入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6页。
    (56)傅斯年因留学官费不足,故不能进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只能选择“财力规模小得很”的伦敦大学,即是一例。参见傅斯年:《留英纪行》,《晨报》,1920年8月7日,见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1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402页。
    (57)傅斯年:《要留学英国的人最先要知道的事》,《晨报》,1920年8月12~15日,见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1册,第403~414页。此文对留学欧洲,特别是英国有详细介绍和比较,可见当时中国人留欧状况。
    (58)《与张元济书》(16),收入王栻编:《严复集》第3册,第553页。
    (59)傅斯年:《要留学英国的人最先要知道的事》,《晨报》,1920年8月12~15日,见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第1册,第403~414页。
    (60)《胡大使在美之声望》,《大公报》,1942年7月2日。转引自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97页。
    (61)有关这方面的情形,参见拙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
    (62)(63)(65)(66)(67)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260~261、227~228、1、275、277~278页。
    (64)原载1946年6月24日《燕大双周刊》第15期《庆祝特刊》。参见沈建中:《走近司徒雷登》,第54页。
    (68)有关这胡适留美时期与基督教接触及他后来与基督教的关系,因所涉材料较多,当另专文讨论。
    (69)《胡适文集》第11册,第465页。
    (70)(72)《胡适全集》第29册,第256、663页。
    (71)《胡适全集》第33册,第14页。
    (73)(77)《胡适全集》第32册,第663、634~635页。
    (74)《胡适全集》第33册,第133~134页。
    (75)《尝试集》自序,收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9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76)有关胡适收藏《圣经》版本的目录,参见邹新民:《胡适的圣经收藏》,《胡适研究通讯》2011年第4期。哲生案:胡适收藏的《圣经》版本应不止四十种,据胡适1922年5月10日日记所载:“打开上海寄来的‘圣书’一箱,计五十八册。内中方言的种类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稍暇当为作一详表,先分区域,然后研究。这些‘方言的圣书’将来一定要成为中国语言学、文学、文法学上一组重要材料。”(收入《胡适全集》第29册,第621页)。胡适收藏《圣经》的爱好一直维持,但他试图采用《圣经》版本研究中国方言的计划并未见诸实施。
    (78)(79)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第271、269页。
    (80)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参见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年~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