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寿春在东晋南朝的战略地位(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集刊》2014年9月第 宋杰 参加讨论

    综上所述,因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的作用,寿春地区及淝水、濡须水航道极受交战双方重视,尤其对南方政权来说,更是必争必守之地。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引吕祉言:“淮西建康之屏蔽,寿春又淮西之本源也。寿春失,则出合肥扰历阳,建康不得安枕矣。故李延寿以为建业之肩髀,萧子显以为淮南之都会,良有以也。”有鉴于此,六朝有远见的统治者都充分了解寿春的战略地位。如东晋应詹曾建言:“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魏武委钟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缉宁。今中州萧条,未蒙疆理,此兆庶所以企望。寿春一方之会,去此不远,宜选都督有文武经略者,远以振河洛之形势,近以为徐豫之藩镇,绥集流散,使人有攸依,专委农功,令事有所局。”①
    南齐高帝即位后任命垣崇祖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以送刘昶为辞。贼之所冲,必在寿春。能制此寇,非卿莫可。”②陈朝太建五年(572),吴明彻克寿阳,宣帝下诏褒奖曰:“寿春者古之都会,襟带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称要害。”③以上论述,都表明了古代有识之士对寿春军事作用的充分了解。
    (二) 利于防御的地形和水文条件
    在东晋南朝时的战争中,寿春能够发挥重要影响,除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外,周边利于防守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寿春地处淮河干流南岸的平原,周围多有山水环绕,在地理形势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寿春之北,临近淮河有八公山、紫金山、硖石山等低山丘陵,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依凭险要设立城戍,抵抗来犯之敌。特别是西北的硖石山,为淮河中游的著名峡口,雄峙于水流两岸。《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曰:“硖石山,州西北二十五里,夹淮为险,自古戍守要地,上有硖石城。”硖石、下蔡的东西戍所能够树栅阻舟,封锁沿淮上下的交通。如梁天监十五年(516),萧衍遣赵祖悦率众偷据峡石,昌义之、王神念等率水军溯淮来援,逼攻寿春。北魏都督崔亮令崔延伯守下蔡,与别将伊瓫生挟淮为营,树立木障、浮桥。“既断祖悦等走路,又令舟舸不通,由是衍军不能赴救,祖悦合军咸见俘虏”。④山陵地带之外的淮水,也是寿春北境的巨防。“长淮南北大小群川,无不附淮以达海者”。⑤每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⑥直至秋季八月,仍会出现“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奔流于海”⑦的情景。滔滔洪流对北方入侵之敌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寿春西境,是大别山北麓平缓坡地向淮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有决(史河)、灌、沘(淠)河、泄(汲)诸水,北经六安、蓼县(今霍邱、固始)一带,流注于淮水。其地水网密布,对步兵、骑兵的行进会产生不利影响,守方还能采取人工决水的方法来淹没道路,断绝陆上交通。寿春以东的淝水,以南的黎浆水、芍陂以及西境诸川,都可以利用陂塘堤堰,平时蓄水以防涝救旱,战时决水以阻滞敌军。如东晋祖约守寿阳,朝议欲作涂塘以遏胡寇。⑧北魏郁豆眷、刘昶等寇寿春,垣崇祖“堰肥水却淹为三面之险”,⑨成功地打退了优势之敌。所以伏滔称其地,“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肥之固”。⑩寿春南过芍陂,沿淝水而下,是大别山余脉构成的低山地带,即江淮丘陵。它向东延伸二百余公里,是长江与淮河间的分水岭。在江淮丘陵中部的将军岭附近,有一处狭窄的蜂腰地段,即古代施水、肥水(今东肥河、南肥河)的分流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六引邑志曰:“肥水旧经(合肥)城北分二流,一支东南入巢湖,一支西北注于淮。”
    ————————————
    ①《晋书》卷二六《食货志》,第792页。
    ②《南齐书》卷二五《垣崇祖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61-462页。
    ③《陈书》卷九《吴明彻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62页。
    ④《魏书》卷七三《崔延伯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7页。
    ⑤( 清) 顾祖禹撰: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九,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86页。
    ⑥《梁书》卷九《曹景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0页。
    ⑦《梁书》卷一八《康绚传》,第292页。
    ⑧《晋书》卷一○○《祖约传》,第2626页。
    ⑨《南齐书》卷二五《垣崇祖传》,第462页。
    ⑩《晋书》卷九二《伏滔传》,第240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