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方宝璋:略论宋代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太 方宝璋 参加讨论

    四、综合治理西湖思想
    宋人中把水土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考察,其思想比较深刻的当推苏轼。他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和《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集中阐述了水土系统综合治理思想,笔者就此将做简要分析和阐发。
    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苏轼以朴素的系统生态学眼光阐述了西湖堙塞其半,但不可废的五个原因。一是西湖“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鲋”,就是说如果西湖消失了,那些以西湖作为生存环境的野生动物将全部无法存活。二是“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可见,西湖作为杭州全城百万居民的饮食用水,关系到城市的兴衰,若西湖不复存在,则全城百姓将要饮用咸苦之水,必然导致居民迁往他处。三是西湖之水“若蓄洩及时,则濒河千顷,可无凶岁”,“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谷米,所获不赀”。如果西湖堙塞,则其蓄水灌溉之利不复存在。四是“西湖深阔,则运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则必取足于江潮。潮之所过,泥沙浑浊,一石五斗。不出三岁,辄调兵夫十余万功开浚,而河行市井中盖十余里,吏卒搔扰,泥水狼藉,为居民莫大之患”。显然,湖水有利于水运,如果靠江潮行船,河床三年就会淤积需要开浚,那将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会给城市居民带来莫大的生活上的不便。五是“天下酒税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功”。也就是说,如果西湖水浅无法在水道流动,那么人们酿酒用水就要到远处汲取山泉,将付出“二十万功”的劳动力,必然会影响国家一年“二十余万缗”的酒课收入。总之,苏轼认为,杭州如果没有西湖之水,则滨湖地区生存的生物、居民饮水、农业灌溉、水运以及酿酒用水都将出现问题。也就是说,水土生态系统中只要有一个基本子系统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苏轼以综合性系统思维来说明西湖不可废,见解深刻,视角独特,较有说服力。
    在以综合性系统思维探讨西湖不可废的基础上,苏轼提出了治理西湖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措施。其一,苏轼“自去年(元祐四年)七月到任,首见运河干浅,使客出入艰苦万状,谷米薪刍,亦缘此暴贵,寻刬刷捍江兵士及诸色厢军得千余人,自十月兴工,至今年四月终,开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皆有水八尺以上。见今公私舟船通利”。其二,“今宜于钤辖司前创置一闸,每遇潮上,则暂闭此闸,令龙山浙江潮水,径从茅山河出天宗门,候一两时辰,潮平水清,然后开闸,则盐桥一河过阛阓中者,永无潮水淤塞、开淘搔扰之患,……茅山河既日受潮水,无缘涸竭,而盐桥河底低茅山河底四尺,则盐桥河亦无涸竭之患”。总之,置闸既可阻挡潮水侵入淤塞,又可放水流入茅山河和盐桥河,避免两河涸竭之患,有利于灌溉。其三,“宜于涌金门内小河中,置一小堰,使暗门、涌金门二道所引湖水,皆入法慧寺东沟中,南行九十一丈,则凿为新沟二十六丈,以东达于承天寺东之沟,又南行九十丈,复凿为新沟一百有七丈,以东入于猫儿桥河口,自猫儿桥河口入新水门,以入于盐桥河,则咫尺之近矣。此河下流,则江潮清水之所入,上流,则西湖活水之所注,永无乏绝之忧矣。而湖水所过,皆阛阓曲折之间,颇作石柜贮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备火灾,其利甚博”。这一工程解决了滨湖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消防用火。总之,苏轼提出的三条措施始终紧紧围绕解决西湖之水这一关键问题,使得西湖整个水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存环境、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水运等相关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不仅从朴素的系统生态学角度阐述了治理西湖的重要性和治理规划,而且还就经费的筹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主张,“朝廷近赐度牒一百道,每道一百七十贯,为钱一万七千贯。本州既高估米价,召人入中,又复减价出粜,以济饥民,消折之余,尚有钱米约共一万贯石,……今乞用上件钱米,雇人开湖,候开成湖面,即给与人户,量出课利,作菱荡租佃,获利既厚,岁岁加功,若稍不除治,微生茭葑,即许人刬赁,但使人户常忧刬夺,自然尽力,永无后患。今有钱米一万贯石,度所雇得十万工,每工约开葑一丈,亦可添得十万丈水面,不为小补,……所有新旧菱荡课利钱,尽送钱塘县尉司收管,谓之开湖司公使库,更不得支用,以备逐年雇人开葑撩浅,如敢别将支用,并科违制”。“勘会西湖葑田共二十五万余丈,合用人夫二十余万功。上件钱米,约可雇十万功,只开得一半。轼已具状奏闻,乞别赐度牒五十道,并于前来所赐本路诸州度牒二百道内,契勘赈济支用不尽者,更拔五十道,通成一百道,充开湖费用”。苏轼提出,通过出卖度牒筹集最初的开湖启动经费,待湖面开成之后,作为菱荡租佃,以所得课利钱逐年雇人开葑撩浅,以湖养湖。这是一种既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又能为民办实事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