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渔家女妈祖何以走上神坛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刘中玉 参加讨论

    妈祖形象神格化的塑造,并非一种简单的迷信崇拜,而是宋、元、明、清官方有意识的宣传,成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妈祖形象建构的过程中,文化精英阶层在其信仰功能、仪式规范的理性转化方面起到了决定作用。通过儒释道三教伦理的诠释,妈祖被塑造成“天道”的担当者,并被赋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政治功能,从而承载了支配日常生活和稳定民间秩序的使命。
    妈祖文化是在宋代海洋贸易空前繁荣、思想文化活跃奔流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经过元、明、清三代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一种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准宗教性”文化形态。从海洋文化发展史角度来看,妈祖是经宋、元、明、清官方认可的“海洋保护神”,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象征符号。从传播学层面来看,妈祖信仰已随华人移民流播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妈祖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象代言人”,其善德和平的形象与当前以修睦邻邦为导向的海洋战略相契合,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标识。从历史上来看,以国家名义对妈祖进行的“封爵”达40次之多,妈祖从民间口头赋予的灵女、女神一步步上升为夫人、妃、天妃,最终达到天后的至尊地位。其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事迹感召、神话演绎、舆论宣传、官方支持、编入国家祭祀体制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宗教人物和帝王形象神格化的一般轨迹。妈祖形象的塑造及其神迹显圣体系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直接相关。
    符合官方道德建构需要
    妈祖形象的神格化是官方道德建构的需要。自北宋后期起,内忧外患逐渐加剧,变法呼声日益升高,新旧集团对立明显。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和哲宗朝的“司马光更新”,便是双方政争胶着的直接表现。新旧集团虽然在军政和经济改革上见解不同,但在加强民众思想的管理上态度则是一致的。例如,新党为确保新政的执行效果,针对民间芜杂的信仰进行了大规模甄别和整顿,禁断一切有害公序良俗的“淫祀”,而对有助于抚慰民心的神祇,则以授爵褒祀的形式,纳入官方管控范围。虽然其后新政几乎全废,但这一政策却得到延续。宋代这种系统化的信仰整顿,在宗教和社会文化层面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神祇的体系化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妈祖信仰也在这一时期被除去“淫祀”烙印并编入国家祭祀体系。
    妈祖本名林默(960—987),原为宋初福建路兴化军(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的渔女,以巫术助人急难而称善乡里,殁后亦频频显应,故祠祀祷祝者众。其惠人以仁以爱,扶危济困,而非惩戒报复,不论富贵贫贱、高低贤愚,皆一视同仁,回应所求。可以说,在她身上所寓寄的这种特质既满足了民众的心理期待,也迎合了官方道德建构的要求,正是统治阶层所需要的“理想类型”。南宋百余年间,从高宗至理宗,对妈祖进行了13次加封,屡进“妃”爵。元初,出于稳定南方新附地区秩序的考量,同时也是开通漕运的现实需要,世祖忽必烈将妈祖提升到“护国辅圣庇民”的国家层面,晋封为“天妃”,其海神形象进一步凸显。明代自永乐朝起,由于出洋和番、抗击倭寇和海贼等因素,海防观念有所强化,妈祖不仅是郑和、陈侃等使臣出洋必拜的守护神,而且是打击海寇的助力之神。有明一代,妈祖的地位虽然没有进一步提升,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民间衢里,对其崇拜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且随移民出海而远播南洋。迨至清代,妈祖又成为收复台湾的守护神,受到以靖海军侯施琅为首的官军普遍尊奉,其地位也在康熙朝被抬升至“天后”,达到顶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