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历史空白,又难免纰漏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陈建华介绍,家谱因其内容独特、资料原始,有别于国史、方志,成为“藏富于民”的重要文献。中国家谱除少数统宗谱、联宗谱外,极大部分是一宗一族的家谱,发展到明清时,已成为宗族的“百科全书”。所记对象中,很多内容为家谱所独有或少载于史书,比如,祖先画像、族规家训、祠堂、坟墓、世系、族产、行辈等等。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大数据方法去做统计学分析,今人就可以获得不少人口学、经济学、地方民俗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这些统计数据为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所缺载,是一种对旧资料运用新技术加以整理后产生的全新史料。他说“清代乾隆年间,程朱理学盛行,大家认为已婚妇女都会从一而终。但从某些地区的家谱分析来看,其实不然。在乾隆时期的浙江、湖南等地,寡妇再嫁的事例非常多,它直接反映了当时民间婚俗的实际情形。” 当然,作为平民性质的文献,“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是家谱的传统纂修原则。一般,续修家谱最常用的方法是在老谱之上增加新内容,很少对旧谱资料予以深入的考证,也不加甄别择取,客观上保证了家谱文献的原始性与连续性,成为每个族人寻根问祖的第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这种纂修方法缺陷也十分明显。宋代以后,通过家谱来维系和强固宗族群体成为社会风尚,为了追求最大的收族功效,很多家谱内容脱离了史实,或扬善隐恶,或攀附显贵。对祖先的劣迹略而不书,为尊者亲者讳;对光耀门楣之事“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使得家谱中的人物地名、官爵称谓、源流迁徙等内容,与史籍比勘,纰漏百出。到明清时期,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家谱纂修者开始纠偏,为真实地记录历史,将本族的最早先祖定为始迁之祖,不再追溯无法证实的远祖世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