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佐证城址年代 尧王城内城的北城墙呈西北—东南走向,城墙主体宽度约26—28米,长度约300米,恰位于南辛庄村北岗地最高的区域,北城墙中段留有一宽约10米的豁口。另外,北城墙外侧还发现有开口宽近30米的壕沟。根据目前的钻探结果和地形因素判断,尧王城遗址的核心区面积约为56万平方米,城垣南北长近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包含城墙的城址面积接近12万平方米,加环壕在内其范围应接近15万平方米。 城墙主体最高处距原始地面接近2米,城墙外侧坡度明显但内侧平缓,中部基本上呈水平状堆积。城墙堆积质地紧密,似夯筑而成,但无明显的夯层和夯窝迹象。夯土堆积较为纯净,靠近底部含砂量增大,底部砂粒粒径也明显增大。墙基部分的粗砂粒和砾石颗粒比重很大,应是人工有意铺垫。墙底部发现有铺垫石块现象,两条呈东西向的由白色石英岩铺成的石条,与城墙平行,石块下是贴近基岩的原生侵蚀堆积,无任何人工包含物。在城墙下铺石块的做法目前只见于良渚古城,而尧王城北城墙底部两行铺石的功能可能与良渚城的做法还略有不同。我们分析,它一方面是为防止墙体位移而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加固墙体而作为墙筋使用。 内城北城墙的墙体下部发现有少量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夹砂红胎黑皮陶鼎腹片,器表施篮纹。因为叠压城墙南坡坡脚最早遗迹的时代同样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所以可推断北城墙始建年代和使用年代最早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北坡坡度明显,其外有壕沟,兼具防洪与防御功能。南坡坡度平缓,因为大汶口文化晚期人类居住活动与城墙同时存在,所以城墙在一定意义上还具备居住台地的功能。城墙南坡内侧的人类生活遗存延续至龙山文化早中期,直至城墙被废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