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如铁——人民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奥秘之所在 信念与信仰往往结伴而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我军自诞生起,全体指战员便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必将迎来胜利。有铁的信念,则战无不胜。有铁的信念,我军才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最多时全国红军达30多万人。有铁的信念,红军才能走过万里长征,到达抗日战争的前进出发阵地——陕甘根据地。有铁的信念,我军才能在全国抗战爆发后,凭借一支出征时仅几万人的部队,战胜日伪军1万人以上的“扫荡”战役59次,共消灭52万日本侵略军、118万伪军,到抗战胜利时发展壮大为120多万人的部队。 解放战争中,正是凭着铁一般的信念,我军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在战场上,国民党军虽然装备比解放军好,中央军大多装备了先进的美式装备,然而,由于其“钢多气少”,战斗精神远不及解放军,可以说在战前就已决定了其失败的下场。1947年12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第六个原则是“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这种作风在解放战争战场上无所不在,如西北野战军的“硬骨头六连”。1948年2月,宜瓦战役打响后,西北野战军一纵迎战蜂拥而至的国民党整编二十九军,敌军向714团占领的阵地发动一次次冲锋,二营第六连140多人打得只剩下十来个人仍在顽强战斗,像一块啃不动、砸不烂的硬骨头牢牢地守在阵地上。宜瓦战役打出了解放军“硬骨头六连”的威名,打出了响当当的硬骨头精神!经此战役,西北野战军一纵及其司令员贺炳炎向世人展示了硬骨头的精神。 翻开军史,解放军在歼灭国民党军800余万部队的各次作战中,无不闪现着这种硬骨头精神。以塔山阻击战为例,东北野战军为何能浴血奋战6昼夜,打败蒋介石亲自督战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凶猛攻势?坚守塔山的四纵政委莫文骅在《略谈塔山战斗》的总结中写道:塔山阻击战的政治工作,是在新式整军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部队的士气正是以政治教育中激发出来的高度阶级觉悟为基础的。在觉悟了的战士面前,勇气和斗志可以转化为战斗力。当战士们明白了苦根在哪里,自己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时候,其力量就像山洪爆发,任谁也阻挡不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