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声学技术的历史渊源 置放大钟的钟楼二层,其声学性能与“台”无二。“台”为我国古代最早利用直达声的传声建筑,现存最早实物遗存为山西晋祠金人台(金代露台)和山西高平西李门村二仙庙正殿前的金代露台。 至于建筑中共振技术的使用,多为空腔共振,文献早见于战国时期墨子设瓮于城墙脚下的守城技术,该技术流传甚广,直至抗战时期还被提及。汉代司马相如始将瓮埋于琴台以助声。宋代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记述钟楼里的大钟之下常挖有虚洞,“盖欲声之透彻也”。宋孝宗幼时在秀州郡(今浙江嘉兴)城外真如寺钟楼玩耍,曾不慎坠入大铜钟下的虚洞之中。元代周权在其诗作《接竹引泉》有“虚瓮鸣钧韶”之句。清代郑光祖对圈洞的空腔共振有经验性认知,《一斑录》卷三《物理·声影皆有微理》中载:“气有所震(振)而成声。……若墙外有圈洞,则愈甚。”现存利用空腔共振的建筑实物遗存见于山西永济莺莺塔,其“井状”塔腔的声学特性被科学家戴念祖总结为“中空的塔内腔体起了谐振腔的作用,可以将外来声音放大”。不过,莺莺塔塔腔共振非建造者有意而为之。在清代的古戏台建筑中,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北京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台基下挖井,井内柱形空腔可扩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仿建的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也用同样的技术扩声。此外,“墙上设瓮”和“后台设洞”的共振技术在山西古戏台建筑中应用均较成熟。如咸丰四年(1854年)前建造的山西平遥超山庙古戏台后台的十字窑洞可共振扩声,其十字窑洞结构与北京鼓楼十字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杨阳 高策 丁宏 单位: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本文系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课题“古戏台声学效应对戏曲音乐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