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清明时节感旧谊——刘巍《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孔子家语〉公案探源》两书《后记》合编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后记
    在我看来,书的《后记》只有两种:一种写感谢的话;一种不写。
    本书选择前者。
    首先应该感谢中华书局的祝安顺君,若不是他的大力推促,早该结项的课题至今恐怕还在拖宕中,又枉论本书的面世呢。还有世界史所的胡玉娟研究员,她的鼓励与风喻,也是作者把理稿成书当回事的一个重要因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会变味,其中友情的变质是最让人惆怅的,这两位挚友而兼畏友,能一如既往全心全意为我打算,真是我的幸运。
    我要把本书献给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徐思彦老师,她是除本人之外,为此书付出最多心血的人。书中若干文字的发表由她一手所促成,本书章节的整体设计命名深深得益于她的指导。我所受教于她的,颇有超出于文字因缘之外者。她曾引一位学界同仁的话来说明他们工作的努力方向:“不要让200年、500年以后的人瞧不起今天的学问和学人。”我愿意不揣冒昧复述此言,悬为鞭策。徐老师代表了当今学术界中一种正直、健康与成熟的力量,我不时能感受到由此而来的得到鼓励、支持、提携甚至宽慰的温暖,对个人来说,就像空气一样的宝贵。
    本所所刊的徐秀丽老师、中山大学的桑兵先生,为书名的确定提供了卓越的意见。他们也是对我多有助益的前辈。本书及自序中所用“知识转型”一词,就是为纪念由桑先生主持、几年前在中山大学参加的一次学术讨论会的愉快经历。
    在本书结构的调整上,最先受教于姜涛先生。他是并不多见的始终保持学者本色的可敬前辈。他费心为我的稿子调整了板式,作者见了,为之动容。他戏称电脑文字处理方面的技术为当代“小学”,作者于此道一窍不通,不限于“小学”,他都能有以教我。他大约也是劳神为我写推荐书之类文字最多的人。与他同研究室的崔志海先生,也在某些环节,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清华大学学报》的仲伟民老师,慨允本书《自序》能以自序形式发表于该刊,使读者能够预先一睹本书内容之概要,也是至为感谢的。
    本所的马勇前辈、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何泽恒教授、台湾东海大学陈以爱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鲍永军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瑞龙博士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卢毅博士,为本书的撰写,或提供资料,或提供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黄春生、马忠文、谢维先生先后编过我的稿子,均能使本人的文字增色不少。他们的工作使我由衷的感到,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稿至刊出发行,完全不是作者个人独有的,尽管最终会挂到你的名下。我也感谢曾学白老师,她曾经“纵容”了我一篇很长的文字,还加以鼓励,让我放开手脚,畅所欲言,使我久久不忘。当然我更得感谢已故张亦工先生,允许我在他所主编的刊物上发表文字。本所曾业英先生也是如此,他有一次还在公开的场合,不吝赞词地评论我的文章。我欣赏这种老当益壮的率直气概。
    我也将此书献给本所前辈、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的朱宗震先生,以回报他送给我的书文。他在临终前要我帮他打出自拟的讣告,我对他一生追求“专业史学”的志业是充满敬意的,他颇以未得学生之多为憾,他对于学问之超越生命般的执着,让我深为感动。本书《自序》所用“合理期望”一词,就采自他的一篇文章的题名:《中国的文艺复兴——本世纪初期的一个合理期望》,以表示对他的怀念。更忘不了的是,在北京的某一个飘雪的春节,我与刚刚不久有失子之痛的内人,在他家里有幸尝到了由他亲手腌制的上海咸肉,其余味至今还在嘴边……
    本所贾维先生与我,亦谊在师友之间。他常促我锻炼身体,还不吝以其乒乓长技教导我,可惜我却不符所期;他还颇有旧诗唱和之雅致,我每每以不能酬答为恨事。他看了我的书稿,即兴赋诗一首曰:“百年杏坫漫纷纭,康廖章钱各异军。诸子附庸成巨擘,六经神圣竟消沉。学者苦心别汉宋,大师舌敝辨古今。史论从来兼政论,欲凭青史铸国魂!”我想,这是对本书主旨最好的概括了。
    本所科研处杜承骏先生,对本书之出版,亦有推动作用,特此致谢。
    我在近代史所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在资料上得益于图书馆同仁的辛勤工作,在生活上也受到过后勤方面的照应,在学风上受到本所注重实证的底线的规范。必须指出,本人深深得益于:自作者进所起开始的一年一度的青年学术讨论会制度。本书(的)大部分篇幅的完成由这一制度所推动,并在其中一再得到鼓励与肯定,年复一年,曾经活跃在这一舞台的王奇生、夏春涛诸君均已调离本所,我的青春也消逝了。
    而引我进这样一个科研机构的,得力于李洪岩、蒋大椿先生为多,这是不能忘记的。
    导师清华大学的钱逊先生,是这部书稿的绝大部分内容的第一读者,他的父亲就是本书主人公之一的钱穆先生。钱老师写过《先秦儒学》,译解过《论语》,他的“先秦人生哲学”一课对我的经典意识的建立有过润物无声般的影响,他谦逊而温厚,不擅表达情感,我与他之间有着超过通常所有的师生情谊,我不知道这种难得的缘分,是来自他对我这位偏科严重的青年学子的不放弃、来自他本人对我的言传身教、还是来自我对其父学问持久的兴趣与热情?但是我分明地知道,在若【巍按:当作“偌”】大个北京,我为有他那样至亲的长辈,深感快慰。
    导师彭林先生,也帮我修订了本书要目。他使我深深认识到,所谓导师,不仅是永远比你高明的人,还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不遗余力帮助你的人。他对经学研究的倡导,也促使我更为关注经典与经学的命运。
    关于这本书的远源,也应该略作交代,不过这就不能不提到个人的成长经历。
    作者生在二十世纪六十代最末一年,可以说长在“文革”(“文化大革命”)之后。故乡是并没有多少学术传统的东海中的一个小岛,唤作浙江省嵊泗县大洋山,如今已是国际知名的大海港了。祖上是渔民,简单淳朴的渔村生活从小赋予作者质朴直率的气质,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生财富。老家虽小,但环岛皆海也,水天一色的深邃与壮阔,每每让心灵为之涤荡,为之神往。
    作者曾就读于大洋中心小学、运河小学、菜园中心小学、嵊泗中学若干年。其中小学阶段的薛维英【巍按:当作“颖”】老师、中学阶段的朱文娟老师对个人作文兴趣的培养颇有启蒙之功。今于家母处得知,朱老师已然病逝,闻之不禁涕下。
    自一九八八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适值《河殇》热播,由单锦珩先生启发,始关心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命运,则已经二十四年了。单老师已经作古,我也愿意将此书献给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他。
    电视片《河殇》播出之际,恰逢个人思想启蒙的阶段。不管观众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该片对母亲河(的)灼烈感情的渲染倾泻、对固有文明兴衰沉浮之溯洄究索等等,在懵懂少年心目中燃起(的)热血沸腾的感觉,足以转化为求知的劲头。多少年过去了,那些犀利激越的拷问似乎还在胸中回荡。要说本书的问题意识发端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家父是一位刑侦出身的老公安,本书中不时流露出侦破公案的冲动,这难保不是先天的遗传所使然;家母是一位善良、敏感而优雅的教师,她在行事中表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乃至追求完美的劲头,或许也影响到了我;但是拖沓与散漫的作风,完全是个人后天修为不力所致,就像本书中(的)所有纰漏与错误均由本人负责一样。
    内子杨氏,即小女阿詠的母亲,常常对我说:“你应该生活在古代。”从事史学工作的同仁大约都能明白,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对作者相当的理解,知道我们心神游寄之所乡,不局促于周身所在的当下;从另一方面看,则包涵了深刻的批评,其锋刃所向,是说个人对家庭生活之缺乏担当。她的话所指的并不限于三口之家的小家庭,而是整个大家庭,尤其包括父母双亲。我真是无言以对!无辞以自解!!
    什么叫有所担当?……对自己?对别人?还是……我也说不清楚。这是到了不惑之年的男人迷惑转增的深刻见证,而见证恰来在不早不晚之际。无论如何,此书之出版是一个交代。正在这个当口,适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谭徐锋君,几年前他是关心过这部书稿的,而今由他主事出版此书,与学术界一股劲锐的清新力量结缘,在我,是一种荣幸。这种缘分当不完全起于他对我的了解,而是来自对本书主题的关切。希望本书为有兴趣考察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的人们打开一个窗口,如果由此而引发读者对这个伟大文明的历史与价值多一分关心的话,则参与本书制作的各位的心血就不会白费了!
    2012年10月28日于北京方庄桥东寓所

 
    《〈孔子家语〉公案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版)后记
    余前有《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一书,出版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则继之以《〈孔子家语〉公案探源》一稿,寄托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两书体制、断限乃至文风迥乎不侔,变而不离其宗者,我也;或积年讨论所得,或一气呵成,敝帚自珍,一也。与前书《后记》有所不同,此处,不说感谢或不感谢的话,只叙缘分。如此,“感谢”也在其中,非一声“感谢”所能道尽者,亦在其中。
    与本书有缘者,她们是:徐思彦、徐秀丽、许丽梅、韩峰、胡玉娟、刘文楠、贾亚娟、杨宏……;他们是:彭林、钱逊、周永东、徐到稳、祝安顺、李锐、张涛、於梅舫、马勇、宋超、谢维、黄晓军、房德邻、岳庆平、王晓毅、张勇、仲伟民、程刚、刘晓峰、桥本秀美、竹元规人、戚学民、顾涛……。
    还有那些无法得知其姓名者,或为本书贡献过意见,或提供了宝贵支持……诸如支持本书列入院文库的学者,有本单位的,也有非本单位的。
    在或以激愤、或以无奈、或以麻木的心境,均可将“学术界”轻易混同于“江湖”的今天,她︱他们,使笔者仍能感受到一种庄子所谓“不如相忘于江湖”之“江湖”的存在,何其幸也!
    书已成编,如放鱼归海……
    希望读者喜欢我的书。
    刘巍
    2012年10月28日于北京方庄桥东寓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