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进入新阶段 《资本论》创作与学说史的紧密关系反映了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系统的学说史,既是学科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科成熟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对其学说史的深入研究。 一是高度重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迄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产生形成”与“稳步发展”两个阶段。产生形成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形成了研究高潮。这一时期,国内出版了多部直接命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著作,也有一些著作命名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或理论史”。这些著作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开辟了新研究领域,顺应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潮流,但这一时期还处于起步期,整体研究较为松散。稳步发展阶段大体为21世纪初的十余年。这一时期,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等命名的不同类型的大部头著作,围绕各自角度构筑了研究体系,内容更为丰富,涵盖更多新理论。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经济思想史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或重要课题,提升了研究层次。 但从现状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需要相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位,依然带有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小众”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进入新阶段之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也要步入新阶段。(1)就基本定位,要做到由忽略转为重视,编写新形势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著作和教科书。(2)就学科名称,要做到由回避转为明确,专门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命名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著作。(3)就研究力量,要做到由小众转为大众,扩大研究队伍、搭建更多平台。 二是注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学说史特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方面看,需要学习《资本论》中注重对前人学说继承与批判的方法,将此传承到代表性成果之中,以更好回应现实对理论的需要,展示理论自信。 三是研究目标要聚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这构成未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研究的历史使命与核心任务,因此,也可以将之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 首先,准确把握研究对象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成果应当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不是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发展史;不是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较专业或具体问题研究的发展史;也不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思想史。同时要把握好中国特色,处理好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发展史与反映中国国情的重大经济理论发展史之间的关系、自身学科建设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关系,并注重突出后者。 其次,注意做到突出重点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现阶段,系统全面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尚有很多难题,可以学习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思路,突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主线,从重点问题、重要人物的思想入手,开展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如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著述,以服务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同时注重打好基础。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结构主线、话语体系尚因研究对象在实践探索中而仍在继续研讨,可以借鉴马克思撰写《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既突出重点,又从基础工作做起。以今天的视角和高度,从多方面加强收集整理资料,基于新发展需要,总结经济思想发展经验,建立高质量数据库。学术研究节奏也要“稳中求进”。这既是客观条件所限,也是学说史学科提升质量的内在需求。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