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河圈街旧影 15年前的羊使君街 明清时期,聊城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盛四百余年。当时“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在老东昌府人的记忆中,流传着“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现在已无从考证,但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东昌府老城之繁华。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当历史大潮退去,这些见证东昌府行进步伐的街巷和它们的故事,或存于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或存于档案馆已泛黄的卷宗中,或存于老人舒展的眉头和满头的银发中。记忆也随着城市脉络的延展,在岁月风尘中沉淀下来,历历可见…… 十县胡同:崇文尚武美食多 在东昌府老城的西北隅,古棚街和关帝庙街之间有一条东西胡同,长约170米,宽6米多,即“十县胡同”。在清代,东昌府下辖九县一州,俗称十县,即: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恩县以及高唐州。彼时,各州县驻东昌府办事机构均设在这条胡同里,州县官员来府公干皆在此处落脚,这里曾车水马龙,十县官员由此下情上传,上情下达,这条街也因此缘由而得名。 据居住在此的老街坊范茂一讲述,清末民初,该街西首有座小型关帝庙,附近居民曾在此设“在礼公所”。“在礼”意取孔子《论语》之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旨在教人在“视、听、言、行”等方面都要规范在“礼”的范围之内。十县胡同的这个公所名为“静思堂”,当年老城西北隅一代的居民常在关帝庙前聚集“在礼”,他们以戒烟、戒酒为主要信条,相互监督,也算是践行早期的健康生活方式。 清末至民国期间,有一老秀才曾在这条胡同中居住。他姓李名守素,字琴轩,平生执教私塾,桃李满门。他虽家境寒苦,但从不贪非法之财,尤其嫉恶如仇,擅写讼状,有正义之感,人称“李老夫子”。他还熟于经史,爱好研究地方历史,搜集地方掌故,写过《东昌旧话》等手稿,还著有一部十二卷的《聊斋续志》,谈鬼说狐,影射黑暗政权,谴责贪官污吏。另外还有一位文人曾在此居住,那就是在聊城颇有声誉的篆刻家范敬修,他书法、篆刻功力深厚,现在“聊城宾馆”的招牌即是他的代表作。 据范茂一介绍,十县胡同还有尚武的传统。民国年间,有十余人平素闲暇之时,喜欢聚在一起切磋武艺。其中,屠保军尤擅大洪拳,武艺精湛,是当年东昌府有名的武师。“每到元宵佳节,这些人便手举装有十几根大蜡烛的龙灯,跳跃挥动,舞上街头,如真龙出世”,范茂一回忆道,“十县胡同的龙灯”作为当年最受欢迎的民间娱乐节目之一,深深地留在了城关人的记忆中。 在崇文和尚武之余,十县胡同在聊城饮食界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十县的传统名吃,诸多名厨曾汇集于此。民国年间,十县胡同曾有一位“王甜沫”,真名叫王玉河。他每天清晨挑担子到城中心的光岳楼附近卖甜沫。他家的甜沫,以优质小米,稍加黄豆,拌上胡椒粒,磨成汁液,煮开后撒进豆腐丁、粉条、黑芝麻、时蔬嫩叶,味道醇厚有加。有当年民谚为证,“古楼西,有三好,王二的甜沫喝不够,丁宝兴馄饨别处少,张二麻子厚饼城里关外比不了。” 羊使君街:高阁崇奉羊刺史 出东昌府古城东门,过了东水桥,往南是米市街,米市街南部连着一条东西向的老街,这便是羊使君街。它西起米市街,东至双街,长约220米,宽度在6米左右。街东端与双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处,原有一座古棚,因此路口以东称“古棚街”。路口西南角原有一块刻有“东昌卫”的界碑,该界碑是明代东昌卫与平山卫两个军事单位的分界地标。 说起羊使君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使君”是古时对刺史的尊称。羊使君,史上真有其人,但佚失其名。在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羊使君任博州刺史,当时博州城在现在东昌府区许田村一带。这年夏天黄河决口,土城被水泡塌,羊刺史率军民治水抢险,但无奈洪水进城,城内哀鸿遍野。羊使君面对城陷民亡的惨状,向天痛呼:“黎民何罪,遭此浩劫?我情愿以死祈求苍天,免这方百姓灾难!”旋即投水而亡。也许是其赤子之心感动上苍,洪水缓缓退去,百姓得救。 人们在今羊使君街东段路南的土堆前找到其尸首,葬于土堆北。后来,聊城西迁至孝武渡西,人们在羊使君墓前修建羊子祠堂和两层阁楼。羊子祠堂倒塌后,将其牌位移植阁楼上层。此阁矗立于街心,行人在其下穿行而过,由此当地人称这条贯穿羊子阁的东西长街为“羊使君街”。据在此居住80余年的老街坊金兰堂介绍,在今羊使君街东首两侧有丁家坑,越坑而过有小桥,当年羊子阁的旧址就在小桥西数米处。 羊使君街路南,清朝时有邓氏“东园”,俗称“邓家园”,乃康熙年间邓基哲所建。内有一松轩、二有堂、见山楼、木香廊等建筑。邓基哲的长子、状元邓钟岳少年时代酷爱在此读书,还写了不少赞扬园中美景的诗:“林影参差远障空,云廊画阁有无中。清明十日春光好,绿染垂杨第几重……梅花已落杏花稀,袅袅游丝扫石矶。似共幽香有瓜葛,碧云深处片红飞。”至今,仍有邓氏后人在羊使君街东部居住。 越河圈街:千船帆影载繁盛 从东昌府老城的东门出来是东关大街,与东关大街尽头相连的是越河圈街。它位于闸口与原迎春桥之间,长250余米,宽8米,东与后菜市街相连接。 越河圈街因越河得名。那么何为越河呢?据东昌府老城年逾九旬的老人张士贞回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这里尚有一条弧形河,它以今闸口南街以西为起点,由运河分出往东继而往北,经现在的后菜市街西转再往北,穿越柳园大坑,在江西会馆北一带再入运河。因这条弧形河跨越河闸,所以叫“越河”。越河弧圈里东西主街称“越河圈街”,俗称“圈里”。 那为何修建越河呢?据东昌府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聊城漕运兴盛,这一带帆船如织。由于闸口两面闸门狭隘,船只拥挤,常有卡住、难行等现象发生,故开挖一条弧形河流,绕闸而过,即“越河”。 有河就有桥。越河上旧有十二连桥,包括迎春桥、来春桥、对月桥、救命桥等,现在多数桥名已佚失难考。这些桥中尤以迎春桥最为著名,它位于越河圈街的东首。“迎春桥是名桥,老聊城人没有不知道的。”自幼生长在越河流域、住在肖前街的七旬老人刘效国说。据历代相传的说法,自从有越河就有迎春桥。1940年前后,桥上增建楼阁,有砖刻横额“迎春桥”三字,为清末秀才陈文卿所书,笔力雄劲, 越河状如弯月,圈里商号林立。越河初成时期,临河并无陆地。后来,运河货物多自南方来,货船经越河划至各家后门,开门接货入仓,十分方便,由此便有了临河商铺。越河水川流不息,大小船只日夜穿梭,给越河圈街带来了数百年的兴盛。清末民初漕运终止后,越河圈虽已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但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仍为聊城的商业中心。除了许多世代延续的买卖,如酱园、铁货店、中药店、剃头铺、杂货铺、香烟铺、茶叶铺等,新的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如竹货铺、洋货铺、西药店等。 在越河圈街中段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因旧时锡匠店铺集中此处,故称“锡匠胡同”。后来,人们将“锡匠”讹传成“丝匠”,进而由东昌府的方言改成“丝线”,再谐音念成“十县”,便与城内的“十县胡同”并称为“城内城外两条十县胡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