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场年画题材的另一个特色,是开创了以社会事务为内容、以时事新闻入画的先河,也成为上海月份牌年画、宣传画的前身。“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满足了市民对时事的好奇和关注;“寓沪西绅商点灯庆太平”(图④),呈现清末上海市民与外商共庆通商、欢度元宵的情景:各国彩旗飘飘,一排洋人手擎长龙,与上海市民一同游街观灯,亦是外国人入乡随俗的例证。还有如“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描绘清末上海街头的新旧风貌和事物。这些作品表现了人们对于当时物质文化生活急剧变化的敏感,展现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年画也因此成为展示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小校场年画得天独厚的制作条件,为年画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上海的年画制作,引进了德国的石印技术,这种石印技术能够复制中国书画特有的软笔墨意,保留书画原作的神韵;同时采用西方价格低廉、色彩明艳的矿物质颜料,使得画面绚烂浓烈,层次丰富;还使用国外纸张,“洋纸”添加了明矾之后,更利于油墨着色,不晕不花。画师的画稿完成后,在制版方面采用照相技术,可以缩放自如,大大便利了制版;用机器印刷代替手工刷墨,印刷效率和产量成倍增加。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制作和生产,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年画产品的质量,大大降低印刷制作成本,售价低廉,极大地冲击了年画市场,在清末民初,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上海小校场年画以其新颖的题材、清秀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工艺,再现了清末民初上海开埠后的城市风貌,堪称上海本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年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