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笔记《蝶阶外史》卷四,记述了一段天津印人赵埜治印之事。书中说他“性孤僻,居尹儿湾,工摹印,专摹汉铜,视文三桥、何雪渔、蔑如也”,“曾假草木名字用汉官、私印式,刻为《楮叶集》印谱”。(见《笔记小说大观》)从赵埜生平来考察,《蝶阶外史》所记是确有根据的。 赵埜原名罗庚,字尧春,号雪萝,津郊北仓人。清初鸿胪寺卿、左佥都御史赵之符之六世孙,其父赵盼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曾任阳谷知县。赵埜天资聪颖,性格旷达,邃学不仕。尤工篆刻。有“汉印秦章信手雕,尹儿湾(北仓旧称尹儿湾)上构松寮”之誉。很多人以得到他的篆刻作品为快,“人得铁笔,如获秘宝”。 赵埜刻印向以汉印为正宗,凡旁门左道,皆不屑一顾。有人求他刻印,只要符合他的意愿和汉印规范的,镌十数方而不烦;凡不中其意,他概不奏刀,就是以金银绸缎作为回报,也是枉费心机。他曾这样讲过:“汉印有格律,有神韵,有字体。今人不师古法,以意就《正字通》诸书配合,纵无讹字,亦刻篆字耳,何印之足云。” 众所周知,汉代是我国古代印章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学印取经于汉,从学习汉印着手,是为治印行家的“不易之程”。赵埜是清嘉道时人,就印学论,时皖派渐衰,浙派兴起,邓石如一派尚在开创,他极力推崇汉印,注重文字,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只是他的言行有些偏激,过于绝对,在一些人眼中,他便成了“孤僻”的“怪人”。 赵埜欲以印拓传其篆刻作品,唯见汉印少有闲章,他又不愿藉当时人姓名以传,而托名古姓名印,又怕有作伪之嫌,于是便取草木名作汉印。铢积寸累,拓为《楮叶集》印谱。天津的一些地方志又称《楮叶集》为《草木名印谱》。该印谱前有邑人杨霞序及赵埜自序。赵于《自序》中言:“丙子夏,头昏,忽不能视。有索刻者辄以目疾谢之。养疴无事,日与草木为缘,因思前人无镌草木名者,遂荟萃群书,严其例以取之,得百余种。”对这种印谱,近代天津学者高凌雯先生评曰:“虽云游戏,而实有独造之概焉。” 赵埜博闻强识。居草堂数椽,门临白河,“入其室,古书垒垒鳞次,案榻皆是”。其诗逸趣横生,时有妙想,有《天籁集》、《板扉吟》、《蓼虫集》。文章洗练而典雅。笔者在《天津文钞》中,读过其《贞女砚铭》、《录书砚铭》等辞赋之作,深得清高恬淡之趣,只是其《楮叶集》印谱一直无缘得见。 赵埜与津门著名诗人梅成栋、《青棠书屋诗稿》作者缪共位、天津兵备道李銮宣等意气相投。龚望、刘炎臣整理,邱学士辑《梅树君(梅成栋)先生年谱》载:“先生始于赵雪萝缔交,是年冬,雪萝来访,作竟夕谈,翌日辞归。先生以诗记之,嗟余城市人,难得山林友,苦吟三十年,始交雪萝叟。”后多有书信往来,无话不谈。 赵埜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卒年不详,道光十年(1830年)尚与梅成栋书信往来。《叶氏存古丛书·再续印人小传》、《大清畿辅书征》及光绪《重修天津府志》、民国《天津县新志》等地方志中,亦有对赵埜的记载。梅成栋辑《津门诗钞》、华鼎元纂《津门征献诗》各存其诗作二十余首,除数首是随父宦纪行外,多为酬友和描写津郊农村生活之作。 在天津,与赵埜同时代的李金波、孙荫堂、徐浣云、余菊岩、赵锡绶等人,也以攻篆刻著称。赵锡绶有印谱四册传世。据记载,赵锡绶,字紫亭,少喜金石,至老不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