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巡幸”曲阜吟诗有误 乾隆帝立过一块“检讨碑”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星岛环球网 金点强 参加讨论

    从从汉代起,历代的帝王为了长治久安,都崇尚儒学、尊孔重道,因而在登基之后,绝大多数都要亲自到孔庙拜谒祭祀。据历史记载,汉高祖、东汉光武帝、唐高宗、玄宗、宋真宗以及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等都曾驾临曲阜,祭祀孔子。
    从从汉代起,历代的帝王为了长治久安,都崇尚儒学、尊孔重道,因而在登基之后,绝大多数都要亲自到孔庙拜谒祭祀。据历史记载,汉高祖、东汉光武帝、唐高宗、玄宗、宋真宗以及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等都曾驾临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帝曾八次(一说九次)到曲阜祭祀孔子。更有甚者,他还在曲阜的古泮池边竖立了一块自己手书的“检讨”碑,以揭示自己的过错。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中,将自己的过错刻于碑上,使之流传后世的事例极其罕见。那么乾隆立的这块检讨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乾隆帝偕其母皇太后第一次“巡幸”曲阜。由于这一次祭祀队伍和场面过于宏大,地方政府开始着手筹备“行宫”,以供皇帝下次拜祭时使用。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二月,当乾隆第二次到曲阜时,当地官员已在古泮池北岸为他新建了“行宫”。面对风景优美的古泮池,乾隆不禁诗兴勃发,随口吟道:“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偶然间,他在一本书中发现当时的曲阜被称为“新城”,是明代时由东郊“旧城”搬迁到这里新建的。据此,他认为既然是新城,古泮池属于鲁国的遗迹,理当在旧城才是,新城中怎么会有古泮池呢?这大概是人们以讹传讹的结果。于是,乾隆又提笔写了:“十里东郊旧鲁城,新城安得泮池名”的句子。此诗当年作为御笔刻在石碑上,立于古泮池畔。
    其实,是乾隆弄错了。古泮池位于曲阜城内东南隅,自春秋时的鲁僖公在公元前643年肇建以来,奇迹般地延绵2600多年,《诗经》、《史记》、《汉书》和《水经注》等文献,以及自西汉直至明代的众多有关碑刻中都有记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古泮池无疑是一座延续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园林。宋代为保存古庙等遗迹,在大中祥符年间,将曲阜古城从今址移到城东10多里的地方重建新城,改名为仙源县。到明代因仙源遭遇战争,又把古城迁回原址,经这样一个来回搬迁,虽然名叫新城,但古泮池的位置没有变动,仍在古鲁国的“泮水”旧所。当时,乾隆对自己的判定虽然也有一点疑惑,但由于没有时间去考证,自然就未改正诗中的失误。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乾隆帝南巡江浙回銮,第四次来到曲阜,照例祭孔。在小住期间,他广泛查阅了史籍才发现了错误。原来“今之曲阜县治,实即古鲁城池”,古泮池正在此处。这时,乾隆为自己曾经轻率下结论而后悔,并怀着内疚的心情写下了另一篇《驻跸古泮池》诗:“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馆仍今日驻,池是故时清。”
    写完此诗后乾隆掩卷沉思,他认为这次失误主要是由于自己读书不深刻不仔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调查研究就下结论的结果。为了告诫后人不再重蹈覆辙,他决意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写出来刻在碑上,以示来者。于是,乾隆便提笔写了名为《古泮池证疑》的碑文(即“检讨”碑)。文中在叙述了以上事情发展过程后,写道:“甚矣,读书之忌粗疏浮过,不沉潜深造,博综详考,执一为是,譬为禾者,鲁莽耕而鲁莽获,确乎其弗可也。”大意是说,读书的时候,切忌马虎大意,不深入思考,遇到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必须深入考察探究,而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推断是对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