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化成珍珠报恩的鲛人 《搜神记》中又记载了一种生活于南海的鲛人:“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鲛人故事也流布甚广,鲛人织成的“鲛绡”入水不湿,是难得一见的至宝,《述异志》称之为绞纱,而且价值不菲:“南海出绞纱,泉室潜织,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陆游《钗头凤》一词中说“泪痕红悒鲛绡透”,也是用的鲛人典故。鲛人哭泣的眼泪,则能化作明珠,更被后世的野史所津津乐道,《博物志》中甚至演化出了“鲛人报恩”的故事母本:“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看,鲛人从海中出来,居然借住在百姓家中卖鲛绡,临别时,问主人要了一件器皿,对着器皿哭泣,于是眼泪化作珍珠满盘,作为答谢主人留住的礼物。蒲松龄甚至写到了一个“海中市”,四海鲛人都在这里互相贸易,交换珍宝。鲛绡和明珠价值连城,可看作是对海洋财富的一种夸饰般的想象,而鲛人成为这些财富的持有者,令人心驰神往。 四肢兼有的“海人鱼” 还有一种人鱼传说,似与“半人半鱼”的人鱼外貌大有不同,这种人鱼被称为“海人鱼”,是四肢兼有的海中类人生物,林坤《诚斋杂记》:“海人鱼状如人,眉目口鼻手足皆为美丽女子,无不惧足,皮肉白如玉,灌少酒便如桃花,发如马尾,长五六尺,临海鳏寡居多取养池沼。”这里出现的海人鱼,是一种与人几乎完全一样的生命体,几乎看不到鱼的特征,而且是“美丽女子”,所以沿海地区的单身渔民多抓来这种人鱼养在池沼里,以备不时之需。清代生物学家聂璜在《海错图》中也记了与之类似的“四肢俱全”的海人鱼:“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聂璜所记的海人鱼,有些细节还保留了海洋生物的蛛丝马迹,比如背后的翅(鳍),手指间的连蹼,这些细节,昭示着海人鱼来自海底世界。至于海人鱼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个谜,海人鱼的记载多来自两广一带的民间传说,疑为南海鲛人故事的延伸。 堪与安徒生童话媲美的中国人鱼恋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则《白秋练》,说的是鱼化为人,与人相爱的故事,与安徒生的故事最为接近。故事的男主人公慕蟾宫是商人之子,有文才,在船头吟诗,被白鲟精白秋练看中,几经波折,二人终成眷属。白秋练还保留着鱼的生活习性,隔三差五需要所出生之湖的湖水浸泡,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于是慕蟾宫举家迁到了湖畔居住。就像童话故事里说的一样,他们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古老的人鱼故事,终于脱离了神秘和玄奇的窄门,在后世文人的再度创作中变得有血有肉,白秋练也成为中国美人鱼中最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