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一口气读完了豪格的文章,尽管他对鉴定“石头”,测算钛值这样的“技术活儿”不太在行,可他觉得这篇文章很“亲切”。 早在2001年,他就发表了名为《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文章,他认为,导致唐朝走向衰亡的“安史之乱”和唐中末期突然剧变的气候因素密切相关。他的这篇文章比豪格小组的报告提早了6年。 “作为中国气候学家,这个时候不出来说话,怎么也说不过去。”张德二的丈夫、中国知名极地气象学家陆龙骅教授告诉记者。 一个多月后,张德二和陆龙骅共同署名,向《自然》投稿,反驳德国科学家的观点。10个月后,《自然》发表了他们的《质疑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说》。 “史料”、“石头”哪个在说谎? “针对过去两千年的36750份中国历史气候记录表明,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经历了两段湿润的气候期,其中夹杂了一个短暂的干旱期。”张德二在给《自然》的文章中写道,“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段。” 相比冰冷的仪器下得出的数据,张德二认为,“不说谎”的是前人留下的历史记载。她相信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经过勘定,其年代是无误的,有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月、日。 豪格小组分析认为,公元700年以后由于冬季风加强、夏季少雨造成了严重旱灾,但是,这些推论与中国的历史气候记录不相符合。 另外,“据1470年~1979年500余年的气候分析,寒冬往往对应于夏季多雨,并不是干旱。目前也没有研究表明唐朝时期是和这一规律完全相反的”。她认为,唐朝总体上并非趋向干旱。 张德二对豪格小组“冬季风强导致夏季干旱”的推论依据和“冬季风与夏季风强度反相关”的结论提出质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