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那么喜欢过年,我想除了过年时能够“穿新衣、戴新帽,吃好的,放鞭炮”以外,拜年也是其中的一大乐趣。 有句歇后语叫 “吃了饺子不拜年——装傻”。说的就是大年初一起五更吃了饺子就拜年的风俗。传统正宗的拜年姿势是双膝跪地俯身稽首磕头,并且对每位长辈人都要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重复作揖、跪地、叩首、起身、再作揖的整套动作,不能偷懒或者作弊。那年我在家给父母拜年时跪下来先给父亲磕了一个头,然后没起身就又给母亲磕头,被母亲嗤笑说我磕了个“懒巴头”。于是我就赶紧爬起来躲进了灯影里。 自己家的人拜过年之后,再去同姓(老百姓叫“一个院里”)的人家拜年。然后一个院里的大人孩子们组成一支队伍,再在全村挨家挨户的拜年。那时候没有电灯,大街上、胡同里黑咕隆咚,一帮人叽里咕噜地出了这家进那家,有时候后面的还没进院门,前头先进门的已经往外走了。于是,有人就借助黑天和乱乎在磕头上作弊,不是一蹲了之就是嗷号一声拉倒,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十分火爆。有时候两个院里的两队拜年的人们碰到一起,大家在黑影里互相喊着名字或者叫着“XX爷”“XX叔”“XX哥”拜年,比赶年集还热闹。一般情况下,等拜年的队伍转完全村时,天也要亮了,全身也冒汗了,乐得也累了。 初二早晨,男人们把年三十在村头请回来过年的先人们再挨个送回到各自的坟头里之后,有自行车的骑车,没自行车的套牛车,什么也没有的就干脆步行去外村亲戚家拜年了。第一个要去的多是姥姥家。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走亲戚拜年。因为不仅可以看见平时不常看见的亲戚们,而且还可以吃到在自己家吃不到的东西;更重要的还是能够得到姥爷或者舅舅给的一两毛的磕头钱。 长大后,离开农村老家,尤其在城里有了自己一家老小之后,渐渐地就不大回家过年了,该孝敬父母的事情都赶在年前回家办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给乡亲们磕头拜年。我在村里辈儿小,与我差不多年龄的村里人不是个爷爷就是个叔,有的还在娘怀里吃奶的娃娃,说不定还是个小姑! 如今在农村拜年还是兴磕头,按父亲的说法就是一年到头了作为晚辈给长辈磕个头,虽然长辈接受晚辈磕的头也不多长一块肉,但是说明晚辈知道自己有个老的,知道感恩。一些平常有“过节儿”不和气的人们,趁过年时小辈给大辈磕个头,就两厢和好了。 现在城里的人们与时俱进,拜年越来越简化了。以前还兴串串门,人们见面说几句拜年的话;后来兴电话拜年了,就只能听到声音见不到人的面了;再后来又兴短信拜年了,结果就连拜年人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