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南通市人,明代著名的外科专家。 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全书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反映了明代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陈实功离开我们有300多年,其宗支后裔已遍寻无着,在南通留下来的遗迹也不多,城南马家巷故居,后为李姓所有,嗣后又改为旅舍,早已面目全非。尽管如此,陈实功在外科学方面的显著成就以及他那乐善好施的可贵性情还是流传于通城,绵绵不绝。 内外并举重著述扬天下 陈实功少时体弱多病,始萌发事岐黄志愿,遂勤奋攻读《内经》《难经》诸书,后正式从医。在李沦溟的“治外较难于治内”思想启示下,立志钻研外科,临症60余载,著有《外科正宗》一书。 陈氏外科,博采众家之长,从长期临症实践中,悟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的道理,认识到外症以内治为主的不足,他主张内治法与外治法应并重,尤其对脓肿等病症,认为应尽早开刀,以免单用保守疗法而贻误病情。在吸收前人内治长处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外科学说内容,从而逐渐形成了他的“内外并重”“消、托、补相结合”的“正宗派”学术思想。 他治外症,也重辨证论治,以“四诊”“八纲”辨审证候,而后立法,拟定内治方药,外治投蚀药抑或以刀针。陈氏内治注重脾胃和营养,认为外疾患者的气血盛衰与疮疡预后善恶有密切关系,“盖托里则气壮而脾胃盛,使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又说:“凡欲消疮,先断根本,次泄毒气,使毒自衰,无得内攻为妙”,意在“釜底抽薪”。他创用的“七星剑”“八仙糕”(后改为八珍糕)等消、托、补代表方剂,沿用至今。外治则常投以腐蚀药物,或以刀针消作坏死顽肉,放通脓管,扩创引流,使疮毒外溢,谓之“开户逐贼”。若肢体坏死就使用截肢术,疮口久不收敛则去除死骨。 陈氏开展的外科手术,除一般疮疡、疽、痈切开外,还有气管缝合术、鼻息肉摘除术、下颌骨脱臼正复术、落耳再植术、截肢术……他还创造发明了与上述手术有关的多种医疗器械,如取鼻痔器,与现代使用的鼻息肉绞断器基本相似。这些发明,至今为国内外研究医学史者所瞩目。他在临症中创用的新疗法,如用桔痔散、挂线等法治疗痔漏,迄今仍在应用。对皮肤病也有研究,《外科正宗》中记载的皮肤疾病就有20多种。他对乳癌和颈部肿瘤也进行过探索。 陈氏继承明代以前外科学方面的成就,积自己40多年临症经验,建立了独创的外科医学理论。所著《外科正宗》,共4卷,计分152类,卷一论痈疽的病源、诊断和治疗,卷二至卷四论各种外科疾病127种,对其病因、病理、症状、预后、治疗法则,方药或手术俱作了详细叙述,并附若干治验实例,疽痈图形35幅。《外科正宗》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始,至民国十年(1921),300余年间先后刊印各种刻本、石印、铅印46种,并于清乾隆年间传至日本。在日本宝永三年(1706),宽政三年(1791)亦刊印过两种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1956年,先后广泛刊印发行石印、铅印本5种。《外科正宗》在我国中医外科古籍中曾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于世。陈氏外科理论和实践经验,数百年来为众多的后来中医外科医家所应用,其学术思想代有传人。 陈氏极重医学道德,他倡导医家“五戒”“十要”,并编入《外科正宗》。在自己的实践中,按“五戒”“十要”身体力行,他认为“医者仁术,惟在一点心,何须三寸舌”。他对年老贫病者不计报酬,曾主动登门治好了一位背生恶疮、已奄奄待毙的老妇。乡人称颂他,他却说:“吾不过方伎中一人耳,此业终吾之身,施亦有限,人之好善,谁不如我。” 乐善好施人地方志上载 “游山不问径,历险自攀跻,憩足坐危石,探奇走曲谷;鸟声村落外,树影夕阳西,席地共长啸,烟霞满袖携。”这首题为《山后闲步》的诗,是300多年前陈实功写的。诗中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他的乐观精神,也正是他所经历的医学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陈实功的诗作,在南通地方文献上很少见,这并不奇怪,他毕竟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万众赞誉的医生。诗中所提的山,是南通城外长江之滨的狼五山,这里是陈实功生前常去采药的地方。在明代,它还是一个林木郁郁葱葱,山谷迂回曲折,非常幽僻的地方。尤其是岩缝间的野生植物,除了装点峭壁,招揽诗人游客外,更有那医学名士、采药樵子来此集方寻草。相传有个燕真人,曾在军山旁炼过丹。地方志上还记载着剑山脚下有个炼丹台,就是陈实功曾经炼丹的地方。如今,这个炼丹台已难以寻觅,但陈实功在中医外科学上的贡献,则成为我国医学史上永不泯灭的一页。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有关他的值得怀念的许多故事。 相传,陈实功不仅医德高尚,而且乐善好施。地方上一些名人都赞他:“慷慨重言诺,仁爱不矜,不张言灾祸以伤人之心,不虚高气岸难人之请,不多言夸严以钩人之贿,不厚求拜谢以殖己之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