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词汇的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新闻战线》 梁衡 参加讨论

    文章最基本的单元是字,但如果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和含义,必须用到词。所以文章的修炼应从词汇开始。
    词分实词、虚词。但无论实、虚,其发挥魅力的前提是要准确。名词使用要准确自不待说,那是自然约定俗成的一个个概念,张冠不能李戴。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怎样用好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的使用
    动词是描述动作的。事物总是动比静更复杂。对应其状态的复杂,词汇自然也就更多,这就要求我们去找福楼拜说的:“那个唯一的动词”和“那个唯一的形容词”,也就是最准确、最生动、最有美感的词。
    比如,要把一件物体分开,可以有:切、砍、劈、掰、撕、铡、剪等多种动作。分别对应的就是:切肉、砍树、劈柴、掰玉米、撕纸、铡草等等。这要看动作的对象,即它后面的宾语是什么;还要看主语,即动作的主体是谁;又要看现场、背景、气氛;要看作者想追求一种什么效果,等等。
    《水浒传》上常写到李逵挥斧砍杀,不用这个“砍”字,也就没有了李逵。再比如你帮一个人上楼梯,可以用“扶”或“搀”这两个动词,但“扶”是你用力三四分,他用力六七分,“搀”是你用力六七分,他用力三四分。
    动词和其他词连用时也有分寸。比如“里”和“中”这两个方位词,“里”具体一点,有方有棱;“中”抽象一点,圆润虚空。“这件事要保密,让它烂在肚子里”,不说“肚子中”;“他伸手摸到口袋里”比用“口袋中”更有实感。
    大致说来,动词在文中用得是否准确,要看四点:对象、主体、背景、效果。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词”而动全身。这在古典诗词中更为严格,是牵一“字”而动全身,所以古代诗人的一项基本功是炼字。现在我们写文章可以放宽点,虽不炼字也要从炼词开始。
    形容词的使用
    形容者,外表也,形体、容貌、势态。所以,形容词常和名词、动词连用。本来最简单的动宾结构就能说明事物,如果再加形容就更魅力无穷,内涵更丰富。
    无论客观形态还是人的心理都是复杂的,如“笑”有微笑、大笑、苦笑、窃笑、嬉笑等;怒,有大怒、震怒、恼怒、温怒等。用形容词是为了表现作者主观想要强调的一面,好比用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不易看到的那一束光彩。
    形容词的作用与名词、动词的不同点是,它更强调主观色彩。以绘画比,名、动词是线条,形容词是颜色。名—动—形,是一个逐渐从客观到主观,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形容词最能体现作者的心理,也最能煽动读者的情绪。一篇文章全部用名词是写不出来的,只用名词和动词勉强可以,但不会生动,特别是少情感之美。只有名、动、形兼用才能动起来,美起来,才能达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共鸣。
    创造组合词
    有时没有现成的组合词,作者就临时创造,更见个性和风格。你创造得好,别人就承认、就学习,文字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丰富。如著名的《岳阳楼记》开头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两个词因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传扬后世。它是一个社会局面的缩写。是用动宾结构组成一个词,容量就很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篇文章从选词、用词开始(古人叫遣词,像元帅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一样深谋远虑)就很讲究,这文章是怎样的功夫了。它美得细密,美得扎实。又像一个艺人织地毯,别人是精选图案,他却先要精选每一缕丝线,一出手就与众不同。这就是词汇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