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李廷江主编《晚清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出版(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ewdu 参加讨论

    从内容上,日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上述影响可以归纳如下:(1)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2)局部影响和整体影响;(3)主要影响和次要影响;(4)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一般而言,大凡短时段的政府政策的影响,多数属于外在的、局部的、次要的和短期的。李细珠在考察了日韩合并对清末宪政改革进程的影响后,意味深长地指出,面对日韩合并的国际形势,尽管中国朝野反应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宪政改革的进程,但并没有取得挽救清王朝命运的实际效果。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则更多表现为内在的、整体的、主要的和长期的。当然,从本书所收的论文来看,历史也证明,这四种影响是相对的,同时也是交叉和重叠的;是综合的,同时也是正面与负面交融的。很难简而言之,不可以偏概全。比如说,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以及互相影响的事实、严复关于权威主义与法制之间的认识、有贺长雄参与民初制宪活动的影响以及亚洲主义的话语变化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学术内涵。另外,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近代东亚佛教共同体的构想、日本画家渡边晨亩对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影响,同样没有完全失去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还有,通过对中日交往的实证研究,也澄清了历史上一直模糊不清的事实。如杨守敬,在对待辛亥革命以及新政府的问题上,持有保守态度,但是应该承认,他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数据以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极大的贡献。他只是为了保护古籍才和日本军人寺西秀武交往的真实目的,越来越清晰地为后人了解。他以一生之力,搜集刊书的精神和贡献,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得到社会的客观评价。发掘新资料,澄清历史疑难,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1972年以前为止,在美苏冷战背景下,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状态。1972年,中日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向外学习和交流的大门,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关其后30多年来中国与日本交流中的相互影响,十几年前就有人注意,观点新颖,颇有分量。这是个值得做大文章的题目,期待日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本书中4篇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文章,同样涉及历史上和现实中,中国社会变革中来自日本的影响。如,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残酷后果,日本电影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界的影响,还包括日本的中国研究对当代东亚共同体理论发展的影响以及中日关系对东亚社会的影响等。
    诚然,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外来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中国社会的变革记录,程度不同地留下了无数先辈、志士仁人走向世界的学习痕迹。打开国门,适应全球化的历史发展,乃19世纪直到今天的时代特征。那么,如此特别强调日本的影响是否适宜呢?同时,梳理日本影响的过程中,又应该如何认识日本影响的原因和意义呢?其实,道理并不复杂。首先,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中国经历了两场最大的战争,1894年的甲午海战和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日本是主要敌人。其次,1895年甲午海战以后,清政府推行了两次大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及其后推行的清末新政,日本是主要的效仿对象。孙中山先生讲过,辛亥革命就是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邓小平也曾说,我就是看了日本的新干线,更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即便在今天,国人观光访日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感受到了在今后中国的社会变革中,仍然有继续参考学习日本的必要。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千多年来,两国在历史、文化、思想和宗教等方方面面,有着密切友好的交往。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富国强兵,脱亚入欧,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走在了亚洲各国的前面。当然,作为日本发展的负面历史,到20世纪中叶,日本对中国和亚洲各国的侵略和伤害也同样永远铭刻在历史上。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所走过的道路,其经验和教训,都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冷静客观学习历史,虚心认真求教他人,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心态。本书作者们,从中国社会变革与他者的视角,立足于用事实、资料说话的根本,在一些迄今鲜为人们注意的课题和分野,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解,难能可贵。在此,谨向本书作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时浅,香山会议作为每年一度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幸承蒙学界同仁的信任和鼎力支持,开始慢慢地显示出其学术性、交流性、开放性和建设性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海内外学人的认同和厚爱,对此,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期望本书作为香山会议的第一册文集,像一把刚刚点燃的火炬,一点儿一点儿地发光发热。
    2014年11月吉日于哈佛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