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勤政务实的地方大员 蔡襄在京城任言官时间颇长,在地方任郡守也不短。在京以规劝皇帝、纠察百官闻名,在地方则以勤政务实、关注民生著称。 庆历五年(1045),蔡襄以母亲年老体衰需要就近照顾为由,请求宋仁宗让他到家乡福州任职。宋仁宗为他的孝心所感动,安排他以右正言、直史馆出任福州知州。蔡襄到任伊始,便开始察访社情民情,当他了解到当地由于水利设施、尤其是“古五塘”年久失修,导致旱情年年困扰、粮食年年歉收之后,决定对症下药,兴修水利。他积极筹措资金,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清理淤泥,疏通渠道,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古五塘”,使大面积农田受益,水旱无忧。 皇祐六年(1054),蔡襄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开封是首都,鱼龙混杂,极难治理。然而,蔡襄却不甘墨守成规,他到任后,大刀阔斧,惩奸治污,以简驭繁,决断如流。据晁说之《晁氏客语》记载,蔡襄任开封知府期间“事日不下数千,每有日限,事拣三两件记之。至其日,问人不测如神”,说明他善于抓大放小,行事干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嘉祐元年(1056),蔡襄再任福州知州。在此任期内,蔡襄大力兴办学校,以教育推动人才的培养,以教育促进民风的转变,实现了教育与民风的互相促进。福州教育资源匮乏,他多方努力,广设乡校,普及教育。他礼贤下士,加强师资,聘请博学鸿儒为州教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提倡“文章与礼法并重”,双管齐下,使教育大为普及,福州学风更加浓厚。当时,福州民间沿袭一种陋习,谁家治丧,除在家大摆筵席外,还要在山头举办斋筵,任路人随意饮食,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许多穷人家本就穷得叮当响,但民风如此,欲罢不能,逼得他们典田卖地,因丧致贫者比比皆是。为此,蔡襄亲作《戒山头斋筵》一文,提倡丧事简办,禁止丧家在山头设斋筵,违者严惩不贷,这股不正之风才被刹住。在蔡襄的治理下,福州百姓知礼守法,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蔡襄还曾两度出任泉州知州。他在泉州主要有两大政绩,一是修桥,二是植树。古万安渡,位于泉州城北二十公里处的惠安洛阳。洛阳江与泉州湾在此汇流,当时,南北两岸无桥可通,交通十分不便。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业十分发达,但水上交通不便却阻碍了商业发展,商人为此抱怨连天。一些仕宦缙绅很早就想捐资修桥,只是苦于政府无人引导而作罢。蔡襄到任后,立即牵头组织修建万安桥(又称洛阳桥)。他牵头拿方案,动员泉州各界人士捐资,自己也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捐一百六十石助役”。在他和泉州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全长一点二公里的万安桥终于在嘉祐四年年底完工,造福了两岸百姓,使泉州的商业更加繁荣。万安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建桥历史上的奇迹,被茅以升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难能可贵的是,万安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却未动用国库一分钱。 在福州、泉州那段时间,蔡襄还动员和组织老百姓,从福州至泉州、漳州,沿途遍植松树,全长达三百五十公里,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道路,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的绿化工程。时人感激他的功绩,不但为他树碑立传,还创作了许多诗歌、民谣来纪念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