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要写曾国藩,许多朋友都不赞成。说满大街都是写曾的书。那意思是,这个人被写得太滥了,你不怕写不出新意吗? 其实从许多角度来讲,曾国藩几乎是一个没有被书写和挖掘过的人物。市面上写曾国藩的书虽然铺天盖地,百分之九十却是“成功学”一类,诸如“曾国藩发迹史”、“成功绝学”、“做官与做人”……而我想做的,是用细节构建一个立体的曾国藩。 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接触曾国藩时,他不过就是个挺没趣的老头儿。长得土头土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面总在思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又写了一大堆絮絮叨叨无比唐僧的家书。仅此而已。 如果朝代久远,曾国藩也必将被时间风干成丑陋的木乃伊,和那些供在“名人堂”中的塑像一模一样。好在他离我们还算近,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从一本《曾国藩家书》开始,《曾国藩日记》、《曾氏三代家书》、岳麓版《曾国藩全集》、台湾版《湘乡曾氏文献》、《能静居日记》几年间陆陆续续进入了我的书架和电脑。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曾国藩的皮肤慢慢恢复了弹性。我发现,细节中的曾国藩,其实挺有意思的: 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 他老人家在做穷京官时,成天为钱发愁。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祖父生日宴会时多收一点“份子”,他未雨绸缪地加大了社交力度,随别人的份子随得很多,可是事后又对自己的小算盘“批判”不止。他老人家在打仗的时候,一遇到左右为难之时,就翻开《易经》,自己算卦。 他老人家曾经十分迷信风水,甚至嘱咐自己的弟弟要好好研究风水之学。不过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对风水置之不问 …… 细节中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当然,“细节”不仅仅“好玩”。通过“细节”,我们可以完成两个维度的“穿越”:一是对曾国藩内心的“穿越”,另一个是对晚清社会的“穿越”。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更真切地领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通过曾国藩,我们更可以直观地了解晚清的政治与社会。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里面汇集了大量的曾国藩亲笔,其中有一个账本,从买了一颗大白菜、剃了一次头、雇了一次车到收了别人十两“炭敬”、给某大学士送了三两“节礼”和一两“门包”,事无巨细,悉数记载。我们从中可以读到一个京官的日常生活状态,可以窥见这个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在隐秘的角落呈现出的“真诚”与“虚伪”,更可以直接体察到清代京官薪酬体系对官员行为的多方面影响。 我以前的作品,主要致力于对文化传统中负面因素的批判。这本书,却是致力于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中温暖的一面。我想做的,是尽量用第一手材料构建这个人,在细节中呈现这个人和那个时代。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