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青铜剑铸造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的炼炉已采用皮囊鼓风加温技术。各种青铜器因用途不同,其合金成分也有差异。我国古代第一部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在“桃氏为剑”一节中,详细记载了青铜剑的制作工艺。当时吴越地区还有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造青铜剑和铁剑的名家,并有许多优美传说流传至今。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科技水平所限,不可能对精美的越王勾践青铜剑进行取样测定。因此,越王勾践青铜剑是如何铸造和防锈的,仍是未解之谜。 1977年,为迎接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中央决定拍摄一部科教片《古剑》,以反映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迷信洋人,不断开拓创新。笔者参加了拍摄越王勾践剑的工作,当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践剑划纸,竟然一次划破了二十几层纸,可见该剑之锋利。那么,它是如何铸造与防锈的?摄制组决定将越王勾践青铜剑送到复旦大学做科学析测和研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对越王勾践剑进行无损伤的科学测定与研究后,终于解开了其铸造与防锈的千年之谜。 越王勾践剑主要合金成分有铜、锡、铅、铁和硫等,剑身及剑刃成分中含锡为16%-17%,这是铸造青铜强度最高的成分,并保持一定的延伸率。作为直刺用的兵器,要保证其强度以免弯折,而不需砍击器的硬度或韧性。此剑选用了合理的含锡成分,反映了越国铸剑的高超水平。剑格使用含铅较高的合金制作,这种材料流动性较好,容易制作剑格表面的装饰纹样。 越王勾践青铜剑剑身两面满饰菱形暗格纹呈灰暗色,比剑身表面略低。这些花纹的制作方法,可能采用了人工氧化的办法,经长期埋藏液浸后,氧化锡成分提高,氧化铜下降。经科学测定,在花纹处硫含量微高于剑身或剑刃处,表明处理时可能使用了硫化物,得到黑色或暗灰色的硫化铜,但也可能是表面氧化层受到硫化物污染所致。但是否采用硫化的办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越王勾践青铜剑为何会出于望山1号墓 关于这个问题,曾引起学界剧烈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战利品之说。春秋战国时期,精良的青铜剑在武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显赫一时的越王勾践死后,他的贴身用剑必定会作为国宝珍藏,不可能流于别国。只有待楚国灭越之后,才有可能落入楚国贵族手中。而得到剑的墓主悼固一定与楚灭越有关,从而推测墓主悼固就是楚灭越的大功臣邵滑。邵滑死后,将这把楚王赏赐的越王勾践剑用以殉葬。二是陪嫁品之说。笔者在1980年发表的《望山1号墓的年代与墓主》一文,分别从职位、经历和年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所处年代、名字的通假问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确定这座墓的墓主人悼固,绝不可能是邵滑。因此,将越王勾践剑作为楚灭越的战利品与得剑者为邵滑的推测,也就失去了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