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是孟子对梁惠王提问的答语。魏国名为战国七雄,实际上却总受齐、秦、楚等强国欺侮,被迫迁都割地,所以魏君惠王询问孟子如何富国强兵;孟子告诉梁惠王的不是搜刮民财来扩充军备,也不是谄媚大国、欺压弱国小国,而是“施仁政于民”,即与民休息而富民,教民道德而养民,不争霸于天下,如此才能真正获得民众的支持与爱戴而王天下,故曰“仁者无敌”。地方无论大小,民众无论多少,国力无论强弱,只要行仁义道德,四方就会如流水一样来依附归顺。 孟子的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自西周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据《尚书》记载,小邦周正是凭借文王之德战胜了大邦殷而获天命。孟子基于对周取代殷这段历史的反思,得出了“仁者无敌”的认识。“仁”是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概念,仁者是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或主体。概括地说,“仁者无敌”意味着依靠自身仁德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创造、分享幸福生活。具体说,“仁者无敌”有三层含义。其一,仁者心中没有敌人,因为仁者爱所有的人,孔子所谓“泛爱众,而亲仁”也。仁者乃“坦荡荡”之“君子”,“君子学道则爱人”,践行“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处世之道。仁者心胸宽广,即使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也保持谦和态度,至多“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推而言之,仁者不树立敌人,不仅不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普遍的是非标准强加于人,而且与他人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二,仁者即使有敌人也是暂时的,仁者将用至诚的道德化干戈为玉帛,使不同政见者和睦相处,孔子所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其三,仁者即使遇上冥顽不化的敌人,由于拥有最广大民心的支持,也必战胜敌人使其臣服,仁者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商汤放桀、武王伐纣的胜利即明证,故孟子曰:“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仁者不好战,但为了民众的安康幸福,为了道义,不得已开战,即是仁者的勇武。文王、武王就是这样的典范。 仁者有如此力量的原因,就在于其得到了全天下人的支持,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其意就是真正爱护民众的国家,可以战胜一切抵御一切。如何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以德服人而已。道德的力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王不恃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践行道德仁义的君主才会成为天下的王。历史上的商汤、文王依靠自身的仁德赢得了天下民心而成为世人尊崇的圣王。所以,国无论大小,只要自强不息,就会屹立于世。 “仁者无敌”充分展现了以德立国、以德服人的理念。首先,“仁者无敌”的核心内涵是爱民、亲民、保民。《尚书》认为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民众安顿了国家才能安定。孟子说,真正的圣王把民众的苦乐放在第一位,与民众一道分享快乐承担忧愁,如此民众也会乐于与圣王一道同甘共苦。反之,视民众如草芥的治理者,民众也会视其如寇仇。所以,孟子称商纣为 “一独夫”,可诛之而非“弑君”。而那些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的圣王却被四方民众翘首仰望,争先恐后地说“奚为后我?”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道出了一个心怀天下的仁者的心声。 其次,“仁者无敌”的对象不分老弱病残、民族种族、国内国外,天下一视同仁。仁人君子恭敬有礼,与天下人都亲如兄弟,自然不会有敌人。孟子说,若能施行尊民、爱民的王政,天下人就都盼望成为其国民。所以,人无论尊卑贵贱,国无论大小,只要行道义,皆可为政于天下。真正的仁者,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自己不愿接受的,也不强加于他人。孔子说,仁者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使他远离了别人的怨恨。此即仁者的道德。 最后,“仁者无敌”的实现不诉诸强权与武力。孟子认为天下“定于一”,而“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穷兵黩武、强权暴力只会导致天下大乱,自取灭亡。孔子认为,国家的治理,何必要用杀伐呢?当政者为善,民众自然也会跟着行善。所以中国历来不认同“国强必霸”的政治逻辑,中国的崛起之路将是道德的、和平的,它继承并发扬的是“仁者无敌”的优秀传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