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战争与和平的文学记忆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文飞 参加讨论

    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过去70年,以那场战争为叙述对象的俄苏战争文学也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过程。
    “卫国战争的百科全书”
    在战争爆发的次日,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奇就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神圣的战争》一诗,号召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投入“决死的战争”。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作家奋不顾身地投入战争,以不同身份走上前线的作家就多达千人,其中有400多人战死疆场,立功受奖者无数,仅获苏联战时最高荣誉“苏联英雄”称号的作家就有21位。作家一手拿枪,一手持笔,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创作出大量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如西蒙诺夫的抒情诗《等着我吧》、阿·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俄罗斯性格》、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以及众多长篇名作,如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格罗斯曼的《人民是不朽的》、戈尔巴托夫的《不屈的人们》和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
    特瓦尔多夫斯基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在当时家喻户晓,这部长诗在1941—1945年间陆续写作和发表,其创作史与卫国战争的历史相吻合,它通过对普通一兵焦尔金日常战斗生活的记述,史诗性地再现了那场伟大的战争。“这些诗行,这些书页,/是岁月和进程的特殊记载:/从西部的国界/到自己的首都,/从自己的首都,/打回西部的国界,/又从西部的国界/打到敌国的首都。”诗歌的写作与战争同步,战争的每一进程都在诗中得到相应的反映,因其具有的编年史性质被人称为“卫国战争的百科全书”。它构成一个象征——整个卫国战争期间的俄苏文学都像这部长诗一样,是对那场战争的真实记录和诗性表达。
    “三次浪潮”和“两个阶段”
    20世纪的俄语文学史家将卫国战争文学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次浪潮”。
    “第一浪潮”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迅速涌起,一批自战场归来的苏联作家将他们关于战争的新鲜记忆和深刻思考熔铸成文字,其作品就整体而言具有内容上的写实性和风格上的英雄主义豪情,其代表作有波列沃依的《真正的人》、涅克拉索夫的《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壕里》、爱伦堡的《暴风雨》等。1956年底,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又译《一个人的遭遇》或《人的命运》)在《真理报》刊出。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在战时和战后的遭遇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同时也表现出俄罗斯人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道德。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悲剧氛围,也洋溢着人道主义的激情。这篇小说引发了俄苏战争文学的一个转向,即作家们更注重发掘战争中的人性和人道,更注重描写战争给人带来的不幸和痛苦,由此开始的“第二浪潮”因而也被称为“战壕真实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倾力与美国争霸、苏联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语境下,以“全景文学”和“司令部真实”为表征的“第三浪潮”俄语战争文学开始兴起,涌现出了邦达耶夫的《热的雪》,西蒙诺夫的战争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的夏天》),恰科夫斯基的《围困》,斯塔德纽克的《战争》和卡尔波夫的《统帅》等重要作品。其中,恰科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围困》(1968—1975),以宏大的篇幅、广阔的画面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这可歌可泣的战争壮举。
    “三次浪潮”的划分是合理的,但时至今日,这一描述似已难以涵盖其70余年的历史。在我看来,俄苏反法西斯文学的完整历史至少还应该再加上两个阶段,即“一次浪潮”之前的战时文学、苏联解体前后以及21世纪的俄语战争文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